夏丏尊先生是一位理想家。他有高远的理想,可并不是空想,他少年时倾向无政府主义,一度想和几个朋友组织新村,自耕自食,但是没有实现。他办教育,也是理想主义的。最足以表现他的是浙江上虞白马湖的春晖中学,那时校长是已故的经子渊先生(亨颐)。但是他似乎将学校的事全交给了夏先生。是夏先生约集了一班气味相投的教师,招来了许多外地和本地的学生,创立了这个中学。他给学生一个有诗有画的学术环境,让他们按着个性自由发展
大学语文是一门通识性的学科,是奠定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学科。大学语文要尚“美”,追求“美”的品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让学生各自的语文文本解读“美美与共”。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学生要成为“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语文认知、思维、想象等成为美的认知、美的思维、美的想象,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成为学生生命实践活
网络时代,各类自媒体应运而生,不同的信息资源也如百花争艳般呈现在大众视野。整体来看,这些自媒体的信息短小,虽然它符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却也隐含着诸多弊端,那就是容易让人形成碎片化的认知。对初中生而言,这种不完整、不连贯的碎片化认知不但会影响他们的认知,更会影响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结合整本书阅读让初中生重新找回阅读的感觉,改变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无疑是重中之重。此次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如何在
引导学生鉴赏散文,教师要架构起散文审美的支点,引导学生从散文的语言、情感以及意象入手,去感受、体验、感悟。高中散文是一类灵活而自由的文体,最为鲜明的特质就是“形散神聚”。散文描摹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直观的;不是概括的,而是具体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主要有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它不仅具有认知性特质,更具有情感性、人文性等特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教师可以实施审美化教学。通过审美化教学,让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审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传统文化中的诗歌文化等愈发受到大家的重视。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愈发明显,那就是小学生对待诗歌的态度,以及学习之后呈现出的效果。事实上,一直以来,诗歌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属于一个难点。究其根由,一方面源于现代汉语思维与古文语言思维的冲突,一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关。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更贴近形象思维,看得到和摸得到的事物,更容易被其理解和接受。
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无论是在选材,还是考查内容上,都呈现出创新化、“反常化”的趋势,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思想内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选才方向。基于此,笔者围绕“解析选材重点”“探寻考查要点”和“审视题型特点”三个角度,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基本对策,充分运用高考试题资源,引领学生全面了解古代诗歌阅读题目,进而掌握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的解答方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进行“审美化”教学。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能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领略到古诗词的审美旨趣、审美意趣、审美情趣、审美妙趣等。 一、感知古诗词中的形象 古诗词不仅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更是由一个个形象构成的。解读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首先就是要认识、理解古诗词中的形象。小学生的文学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的,学生只有借助古诗词中的形象,才能
教育学者指出,教育在个人学习和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与促进的作用,但要确保个人能够充分发展,首先要确定个人发展期间的两种水平数值。这里所指的两种水平数值,第一种是学生目前所具有的学习水平,第二种是指学生经历指导、教育后所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数值的距离,便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最近发展区和教学目标结合,能取得以下优势:首先,教师在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同时设计教学目标,能确保每
综合性学习指向语文课程内部的多方面整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中紧密地联系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给学生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促使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获得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帮助学生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 明确学习主题,科学整合内容
议论文是初中语文写作的重点,在考试中时常出现,需要学生扎实地掌握写作方法。然而,当前初中生创作的议论文,普遍缺乏论证,导致文章质量大打折扣。众所周知,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构成的。其中,论据是“用什么来证明”,论证则是解决“怎样用论据去证明”。换言之,论证是运用论据的手段和方法,是议论文创作中不可缺失的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收集“论证”,学习正确使用“论证”的方法,
由于长期受到“分数接力棒”的影响,高中生及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分数才是唯一,忽略了学习的发展性与社会的适应性。新课标提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助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创造力提升,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所需的栋梁人才。所以,革新语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结合大单元主题设计导学任务,让学生在分析、表达和辩论中升华思想,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助力学生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分开进行的。阅读课通常不会涉及写作的内容,而作文课也不会接触阅读的项目。这种分散的学习形式,不但制约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也会给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带来影响。所以,革新教学理念势在必行。“读写结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以读促写,以写导读,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效地提升,并间接增强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应重视对读写结合活动的开发,让学生在阅读中思
初中语文项目化教学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来说,项目化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挑战性。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单元整体,聚焦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 提炼项目化学习大概念 大概念是指学科教育中少而精的主要思想、概念。大概念是学科的代表性概念,它反映了学科思维、学科教学目标等。语文
项目化作业是初中语文作业的一种新形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组织单位的,为教师实施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可能。项目化作业是语文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大概念,设计、应用项目化作业,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时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 立足人文主题 人文主题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的重要内容。人文主题主要是题材、内
“开架式”作业产生于新课程教学背景,立足于学生主体,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设置层次化的作业,使学生可以借助作业积极复习所学内容,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同时,“开架式”作业,注重作业质量,以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目标,最终达到利用作业巩固教学的根本目的。 一、初中语文“开架式”作业形式 (一)自选型作业 教师设置作业内容时,以学生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自选型作业。自选型作业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涉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因此,如何从关键导向到多维发展,科学合理地设计初中语文作业,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关键导向和多维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明确任务目标,减负增效 明确任务目标能够确保作业设计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在“减负”方面,要避免过
结构化作为一种组织方式,具有目标指向明确、内容深度关联、能够调节重构的特点,这与语文要素整体设计、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编排特点高度吻合。由此可见,开展语文要素结构化教学,对于学生在相关知识建构与能力形成上实现结构化具有积极意义。笔者以“简要复述”这一语文要素为例,谈谈具体的思考。 一、聚焦结构化,制定学习目标 在语文要素学习中,其原点、重点、落实点都是聚焦结构化的抓手,教师把握了这些抓手才能制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能,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在初中语文单元融合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从中获得新鲜且丰富的学习体验,从单元学习中汲取不同的语文要素,挖掘单元的主题意义,有效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 初中语文单元融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获得直观的整体感知 相较于抽象的语言讲述,基于情境创设的单元融合教学,可以将学生置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这些思维能力不但是支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重中之重,同时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分数接力棒的束缚,无疑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点。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性思维提炼梳理文章的内容,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索文章的观点
大单元教学以单元主题为线索,串联多个语篇,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单篇教学模式的短板,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并在主题的引领下了解文章结构、理清情节脉络,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综合化发展。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明确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原则,针对学生的能力、认知特点,制定多种教学方案,有效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不透彻、知识运用存在局限等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树立大单元教学观念 (一)依托思维导图,提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了解事件真相,获得审美体验和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活动。然而,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通常都是教师带着学生去读,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分析问题,缺乏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所以,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意识,势在必行。初中生的好胜心非常强,经常会因为一些观点而产生“摩擦”。
语文学习重在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所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中,阅读通常都体现为“教师讲解+学生训练”的模式,教师“一言堂”现象颇为严重,学生很难体会到阅读的魅力。深度学习的宗旨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层次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围绕深度学习展开阅读教学,能有效打破课堂常规,解放学生的双手和
初中生正处在思维品质与情感态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阅读教学中采用问题化学习法不仅能帮助他们理清文章思路,还可以增强其情感体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基本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利用提问的方式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吸引更多人参与阅读活动,推动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一、 科学设计问题,把握阅读主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践行问题化学习,教师必
20世纪兴起的“文本间性”理念,是我国语文学科教育领域积极探索的内容之一。该理念倡导对文本内容深度解读与重新解构,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文本重建以形成全新认知。群文阅读的科学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肯定,以学生为主体,以某一或者若干主题为素材,对若干关联文本开展阅读理解活动,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内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文本间性视域下的群文阅读价值 文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曾经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这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阅读引导功能,彰显语文学科的阅读引领价值;要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直面学生语文学习综合化的趋势,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认知,让学生进行全科阅读、全程阅读和全主体阅读,这就是“全阅读”的教学范式。实践证明,“全阅读”有助于学生的语文阅读全科覆盖、全程体验、全面参与。
针对课外阅读,新课标明确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统编教材充分贯彻这一理念,每学期都穿插编排必读与选读名著,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完成阅读量的同时,也能实现语文素养综合发展。相比其他的课外阅读,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第四学段的名著阅读,尽可能搭建平台,适时开展阅读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调整优化阅读策略,陶冶学生的情操
议论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语文考试中也占据着极大的分数比例。然而,由于缺乏经验、技巧,很多初中生在阅读议论文时采取的方法和思路,与阅读记叙文如出一辙,降低了阅读的效果。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构成的。其中,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换言之,学生成功地找到文章的论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
新课标强调语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统编教材的编者也注意到这一点,围绕单元要素及人文主题编排语文教材,目的是为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根据“双减”要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针对性地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积极推进大单元教学模式,主动构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与教材、编者及作者等进行多元对话,在减轻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与教材
新课标提出构建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对标新课标的精神,立足学生的实际,积极推进语用教学,在锻炼学生语用能力的同时,助力他们理解文本,推进深度阅读。 一、聚焦语用本位,助推阅读深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用视角下的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学习。语文知识是丰富的,它包括文体知识、修辞知识、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的阅读方式灵活多样,短视频等电子产品消耗着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无法静下心来阅读《红楼梦》整本书。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在教学中试着采用“五步驱动法”来调动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以期推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现状 在应试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宁愿遨游题海以获得高分,也不愿意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巨著。一部分学生知道
初中生写作存在认知“狭隘”的问题,思维和认知始终停留在语文层面,缺乏发散性的思考。所谓发散性思考,就是跨学科思考。比如,描写一对仇人碰面的场景,有的学生只能单纯地描述“他们关系并不和谐,这次碰面恐怕又要吵架”,而有的学生却能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描写,如“他们是一对仇人,这次碰面就好比磷遇到了空气,让整个场面空前焦灼”。毋庸置疑,第二个描述比第一个更精彩。这种利用化学知识作比喻的描述,即是一种独特的跨学
众所周知,写作是小学语文课的重要板块,加强小学语文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局限性大,缺乏创造性,很多学生在写作教学中都是被动参与,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教师与其纠结如何将写作的技巧教给学生,不如思考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这样更容易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情,设计趣味练笔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一、走进图画,在想象中练笔 学生之所以不
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大特点。统编教材的编者践行这一理念,在编排中围绕“单元要素”与“人文主题”进行双线编排。其中,单元要素主要有两条,一条指向阅读,一条指向习作。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指向习作的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既是单元要素,更是习作目标。本文结合实际,以《这儿真美》的习作指导为例,从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两个方面,浅析单元要素视域下的单元习
当前,初中生学习语文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不懂得如何提问,缺乏最基本的质疑意识。教师说什么,他们便听什么。在学习的道路上,学生只有大胆质疑,才说明他们真正地吃透了知识。教师要革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合理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良好、积极的课堂互动氛围。学生通过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扎实地掌握知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堂提问,启迪学生的质疑意识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如果教师直接要求学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这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它将教育的重心从“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备“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它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本文节选了《静女》教学的三个片段,充分体现了我从整合课题到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做合一”主张的思考与运用。 在进行《静女》教学时,我深刻意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性质的经典界定。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统整在一起呢?笔者认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统整于美育。美的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坚守”。美的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审美教育,也包括立美教育、创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美的阅读,去感知文本中的美的语言文字,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美的内容、美的表现形式等。美的教育,能为学生的
个别化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将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思路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潜力与个性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在本质上符合“人本”理念。教师采取个别化学习指导措施,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发展目标与学习方案,不但能让学生在符合自身学情的指导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更能帮助他们重燃学习的信心。 一、针对厌学个体的个别化学习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和学生的父母取得联系,针对学生厌学这一
写作是一门艺术。一直以来,很多学生都为如何写出优美、精彩的作文而努力。实际上,真正能写出精彩作文的学生寥寥无几。究其根由,主要和学生的写作习惯有关。目前,很多学生写作文都是一次性写成,很少对文章进行修改,这就导致他们很难捕捉到文章中的逻辑漏洞、病句等问题。长期受到这种坏习惯的影响,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越来越差,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事实上,真正优秀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所以,在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的过程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收录教材多年,作者通过紫藤萝的“今昔对比”抒发自身对生命的独特感悟,给不少读者都带来了精神振奋的力量。那么,作者的这种细腻感悟是如何生成的呢?何以产生如此动人的感召力呢?《紫藤萝瀑布》中写道:“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其实,我们仔细分析,文章内部也像紫藤萝瀑布一般不断流动着,变化多姿,产生不断冲击读者心灵的生命力量。文章的“变化之美”是解码这篇文章生命力
自“立德树人”思想普及以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培养”,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方向。语文核心素养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审美情操、文化底蕴和实践能力。从发展的角度讲,核心素养更趋向综合性发展的目的,与“立德树人”思想不谋而合。所以,围绕“立德树人”思想,明确“培养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学生”的方向,深入探究“如何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点。 一、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善于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巨星,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20岁考中榜眼,40岁成为文坛领袖,“乌台诗案”让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却没有把他压垮,他将生活过得诗意盎然。后来,苏轼遭受了一贬再贬,处境一次比一次艰难,但苏轼依旧用内心的光照亮前行的路,以至诚的热情拥抱了生活的酸辣苦甜。 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诗歌,更要发展、提升学生的“诗性智慧”。为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将诗歌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情境是学生诗歌学习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学生的诗歌认知、陶冶学生的诗歌情感、熏染学生的诗歌意境体验。融诗于境,是诗歌情境教学的融盐入水的艺术,它能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的诗歌理解、促进学生的诗歌内化,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内
何谓“问学课堂”?通俗地说,就是基于教师主“问”和学生主“学”的结合。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还彰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统编教材是围绕单元要素与人文主题进行双线编排的,便于教师整合单元素材,进行统筹安排,建构“问学课堂”,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言语表达智慧与人文熏陶。 一、围绕单元要素,筛选大单元学习内容 新课标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主导地位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教师
新课标强调构建学习任务群,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统编教材从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围绕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进行双线编排。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聚焦“问学课堂”,构建学习任务群,让学生通过多元互动,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着力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突出主导,明确学习任务群方向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构建学习任务群。
在阅读中培养高中生的质疑意识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促进学生阅读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关键。另外,在提出质疑之前,学生还会经历对阅读材料的整理与提炼的过程,此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有效的锤炼,这就为其核心素养的提升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在阅读中培养高中生的质疑意识,能间接辐射到其他能力的训练之中,从而达到综合性发展的目的。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的质疑缺乏相关论证的支撑,究其根由,主要是学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学科教师要发挥学科的优势,找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引领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引领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受到优秀人物的精神熏陶。 一、从教材中寻找适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上,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
主问题设计对课堂教学任务执行及落实均起到正向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主问题学习课程知识,有利于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概述主问题的基本特征,阐明主问题的建构策略,分别是根据文本特征、利用认知冲突、聚焦核心知识、紧扣文本关键句设置主问题等,以主问题生成问题链,进而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主问题相关内容分析 首先是探究性,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过程中,应站在一定深度进行设置
童话按文体分类作为文学作品是妥当的,只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往往被当作故事来阅读。新课标将“阅读与鉴赏”作为重要语文实践,还推出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些都表明作为文学作品的童话,在教学中需要纳入文学阅读的范畴,也就需要教师关注童话拥有的独特叙事风格与美学色彩,努力在童话作品中教出童话味道来。 一、在“天真阅读”中进入童话世界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童话多安排为第一、二学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