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将人工智能技术从专业领域扩展到通用领域。作为一项可与电力、蒸汽机、计算机、互联网相提并论的通用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亚于电力的发明,它将引发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当前,创新已经成为驱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为此,教师应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代
摘要: 数字思维是数字主体的重要认知和实践方式,直接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形成、规划制订、实施过程和评价指向,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起着牵引作用。数字思维能帮助人们分析、解决复杂问题和提升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教师的必备能力素养,是一种“人—机—技”协同的合成思维,也是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解决复杂问题的认知工具。数字思维具有数据为基、实时互动、多元综合、人机协同四大关键特征。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
摘要: 上海市宝山区正以智慧作业为核心推动区域精准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难题。精准教学强调目标、诊断和干预的精准性,数据是评估学生学习质变的关键。面对区域整体推进精准教学的挑战,如学校信息化基础差异大、特色平衡难度高、数据连续性不足等,宝山区通过构建智能学习模型、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实时数据反馈等手段,实现教学流程的创新和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发挥。智慧作业的应用提升了教学效率,改变了学生学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为实现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供给,破解幼儿教师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难题,幼儿园可遵循“打造1个数字基座、拓展6种应用场景、形成4种数字评价、健全5种保障机制”的建设思路,围绕幼儿、教师、研训、评价、资源、综合治理等关键要素,创设幼儿喜爱的信息技术特色课程,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治理能力,构建数据驱动、技术赋能的幼儿园教育新生态。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幼儿园;高质量发展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学校美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校园环境中,突破时空限制,以学校美育的整体实施进行文化传承与时代转换,重构审美的校园生活,努力构建新时代特色高中教育美学范式。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数字技术融入美育核心场景,搭建全景互动平台;二是以数字技术助推教学方式变革,建设美育课程资源;三是以数字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探索教师发展路径;四是用数字技术助推师生思维晋级,开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课程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鼓励教师合理利用、创新使用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提供支撑,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合理恰当,不能代替师生课堂上真实而鲜活的人际互动、观点碰撞、情感交流的语言活动。读写课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型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加速了美术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步伐。当下,处于数字时代,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大多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但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设备左右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把这些工具当作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1]。那么,数字化时代的美术教育,教师需要思考在美术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数字资源?要如何融入?基于此,笔者尝试用数字化资源和软件创设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运用网络数字媒体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语法教学引起了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与语音、词汇、语篇和语用知识紧密相连,直接影响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在落实英语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为指导,创新课堂活动设计,力求使课堂教学做到:“有趣”,内容和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独立开展整本书自由泛读,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意义建构等方面缺乏过程性指导,大多注重语法和词汇的积累,较少关注文化内涵和思维训练,忽略了学生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因而未能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在学生阅读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价值。语料库技术赋能的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相关故事文本的关键词,以问题链为抓手,引导学生聚焦故事的核心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梳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 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区域地图、观察实践区域位置,可提升其区域认知素养;学生对地理现象及地理
为做好化学史微课设计,突破微课开发缺乏系统支持和微课交互存在技术壁垒的困局,笔者设计了化学史微课应用模型,探索基于化学史微课的三大融合创新路径,以提升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笔者持续更新、不断迭代完善,引导学生参与制作微课、自主学习,系统建设资源促进共建共享,并以“探秘氯气之旅”为例,结合“课前导学”“课中探学”“课后延学”场景对模型进行阐释和验证。 一、融合研究的切入点
数字化实验是实现新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倡导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并给出了实施路径,即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受传统实验手段的制约,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让学生捕捉到反应现象的细微变化。“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发生”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建构实验可视化思路
数字资源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1]。马维和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指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包括数字化备课、数字化教学、构建全新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实现开放学习与资源共建。在当前“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形势下,初中物理数字资源已经超出电子教材与图片的概念,而是指针对教材章节配套的多种媒体信息,包括课例实录、微课、课程设
“跨学科实践”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五个一级主题之一。该主题涉及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和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笔者基于云南风土人情,以民族音乐《琵琶行》为线索,创设情境开展跨学科教学,带领学生唱民歌、谱民歌、奏民歌、制作民族乐器,促进物理与语文、音乐、信息科技等学科的融合。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应用多学科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建设“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教育体系,在“终身育人”“智能育人”“融合育人”[2]中引领基础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教学中实现五育并举和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寻找一个有效的教学载体。《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
2023年5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改革重难点问题,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1]。由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容量大、耗时长,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传统模式教学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STEAM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多个学科的课程知识统整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下,为学生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对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催生全球范围内社会范式的急剧变革,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因此,每个公民都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有正确的认识和基本的素养。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国家已在宏观层面加强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顶层设计,在课程建设、教师培养、资源投入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如我国早在2017年就发布
房 宏: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三十年来深耕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和教师研修等领域,提出并践行着“让学习成为一种吸引”的教学主张。主持或参与了“信息化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发展范式研究”等几十项省市级课题,“发展科学探究素养——
为弥补小学科学探究式作业的不足,笔者设计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3D/VR虚拟仿真作业范式。为探索观察类作业、项目式作业和大单元作业新路径,笔者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支持下,借助3D交互操作、实拍指导视频、VR仿真训练等技术手段,建构虚拟仿真作业库,按照“线上推送—可视指导—数据评价”的流程推进作业形式多样化、过程指导可视化和作业评价数据化,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存在感,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获得感。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