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更要着重训练。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譬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适当,就要训练。现在语文教学虽说注意练习,其实练得不太多,这就影响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老师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不是指老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说凡是要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
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必须通过团队合作才能达成的学习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提出了“至少选读10位现当代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方面的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的学习任务,学生个人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的。教师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落实该任务群的学习要求。 一、以深度对话走进文本 教师以合作学习设
基于新课标教学背景,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教学理念,联系多种学科知识,从而实现综合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劳动方面的教学资源,借助多样教学工具,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组织相应的创作活动,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实现综合教学,基于听说读写感悟劳动真谛 听说读写是初中语文的四个重要板块,教师结合听说读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真谛,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满足新课标
散文是一类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的文体。散文教学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之美。散文的美是丰富的,如景的美、情的美、理的美等。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形象性解读、意象性分析、理性化思辨,从而让学生感受、体验散文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心灵与散文内在的情、理等共鸣、共振,从而借助散文来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散文学习效果。 一、引导学
针对第三学段古诗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第三学段的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学习方法与经验;但是古诗文的语言较为抽象,诗意较为含蓄,学生要想真正内化理解古诗文,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教材中的古诗文,通过设计主题式作业,借助比析、整合、探讨等策略,在激发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古诗和现代诗的熏陶下长大的。我们常用“像诗一样的语言”来夸赞一个人的语言优美,也用“像诗一样的生活”来赞美人的生活感受。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也选录了很多现代诗,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了构建学生诗歌语言密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传承文化自信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重分析轻品悟,重内容轻意境,重技
在教育的浩渺星空中,文言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沉淀,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占据整个教学内容的“半壁江山”,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言轻文”,只注重引导学生解释字词,翻译语句,忽略了文章的内涵情感。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颇受教师关注,文言文到底怎么教?“言”与“文”的关系如何处理?什么样的文言文教学才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之所以能够撼人心魄,主要是由于其中蕴藏着诗人浓厚的真情实感。艾青在《诗论》中强调“诗人必须说真话”,因为“人人喜欢听真话,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现代诗歌教学,就需要教师积极传承,勇于改革,引领学生在读诵、涵泳中,读懂诗人的由衷之言,与之共鸣,享受诗歌的真善美。 丁卫军深谙“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中着重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诵、
“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是指师生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状态也反映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注重将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连续的动态性,不断地促进师生在课堂中交流互动,达成课堂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以“教学评”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教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功利性主导一切,教师的“教”围绕中考高考的“考”在转,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无味。怎样才能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逻辑性、辩证性思维。”新课标倡导的是创新思维,而思辨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有思辨才有理性,有思辨才有深度思考,有思辨才有个性化的判断。 一、预习生疑,思辨的起点 八年级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并不陌生,他们在
新课标强调,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教学状态必须始终基于儿童立场,处于一种持续变化的动态学习过程。这种表达既是课堂教学持续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思索创新的过程,更是他们语文素养持续内化的过程。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浅析基于儿童立场的语用表达优化策略。 一、明确语用表达价值取向 在传
语文教学具有审美功能,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优秀散文,这些作品的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别致,意境独特深远,具有很深的美学内涵,是审美教学的重要载体,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四季之美》为例,谈谈散文阅读教学审美的层递路径。 一、品诗入画,感知散文的结构美 散文文体特点特别强,形散神聚的独特魅力是人
审美创造是核心素养的高阶体现,初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对应的就是“审美创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经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实践过程就是一场“审美”之旅,就是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语文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美的阅读,感受美的语言,触摸美的情感。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就是“文学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审美教育是
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场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统编教材围绕语文要素以及人文主题进行“双线”编排的背景,教师有针对性地构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浅析大单元教学背景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构建策略,助力学生语用能力全面提升。 一、结合跨学科理念,
相对于传统单篇课文教学而言,任务群教学强调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资源、方法和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在第二学段,基于任务群理念的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赵州桥》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性文章,选入三年级下册“历史文化”单元,与《纸的发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传统经典课文组合为一个单元整体。《赵州桥》的语言简洁、朴实,表达清晰准确,巧妙地运用总起句、过
在写景类课文中,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进而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由风景描写入手转而抒发心中情感的创作方式被称为由景入情。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引领学生体会课文中由景入情的创作方式呢?笔者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以引人入胜的导入开启由景入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想法。散文的写作方式灵活多样,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裁文章的独特美感,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在阅读散文时常常被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所吸引,对文章内容或心驰神往,或怦然心动,忘我地陶醉在散文独有的优美意境中。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感受散文美呢?笔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秉持“为了教而教”的差异化观念,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落实“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意志为核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核心素养,构建优质、高效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少教”之义 1.尊重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微课短小精练,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进行直观展示,使学生的语言结构变得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无论是从阅读量的变化,还是从阅读质的要求来看,都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六单元之后,增设了“阅读方法指导”和“专题探究”板块,从原先的附录转成教材中的正式教学内容。 现阶段,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对名著阅读重视不够,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名著阅读在考试中占分不多,只给学生看
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学习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他认为:学习者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会对自己的学习实践感到满意;如果在无准备的情况下,他们则会对学习活动有明显的抵触,甚至产生被强制的苦恼。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语文立学课堂,需要每一位教师用心设计阅读导学单,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活动,提升他们学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图说课文,情趣共生 当下数字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以篇为单位展开的,这样的单篇语文阅读教学范式,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发展。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编排方式,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将单元内、单元间甚至单元外的篇目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围绕作品的主题、体裁、风格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此,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单独编排了“名著导读”这一栏目,旨在推动学生对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搭建导读支架,依托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栏目,引导学生打开名著阅读之门,不仅要让学生明晰“读什么”,更要让学生学习“怎样读”,思考“为什么这样读”等问题。 一、依托情
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形成的一项重要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新鲜词句提升语言的表现力,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复述活动不感兴趣,学生复述的内容重点不突出,让复述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笔者以为,在指导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结构意识、语言运用意识,踏踏实实地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让复述的价值最大化。 一、梳理整合 在指导学生复述之前,教
新课标提出“增强阅读指导,促进阅读方式转变”。思维导图以图形和文字为工具,在提高学生推理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增强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改变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建立阅读知识体系,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一、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文本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开端,学生只有筑牢语言知识的地基,才能以文字为窗探索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文
思维导图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指的是学习主体在了解了学习客体的具体细节后,根据学习客体内容的特殊性,经过分析思考后形成关于学习客体的图文并茂式的一种思维工具,有助于学习主体提升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能够将课文浓缩成一幅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将课文内容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方
根据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先生在《论“基本理解”》一文中的论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堂阅读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层次和深度不断提升,从原始理解到后续理解,再到基本理解,最终实现对文本的全面、深入把握。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实施意见中对教师提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的教学要求。在学习情境中设计挑战性任务就是具有驱动性的学习任务,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实践活动。《黄继光》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课文承载着“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一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
王艮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艮在长期的讲学中,注重启发、点拨,形成了“百姓日用之学”的风格,这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同时体现了王艮教育思想的启蒙性、进步性。统编教材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出发,借助学习任务群构建,采用启发、点拨等形式,助推学生在最近区域发展。这与王艮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体到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的精神,准确把握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重构了课程内容体系,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虽然没有按照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教材内容,但是其语文知识体系具有内在逻辑。本文尝试在“学习任务群”的视野下,重新整合七年级记叙文写作知识,建构知识图谱,明确学习内容,创设真实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对七年级记叙文写作教学作初步探索。 一、建构七年级记叙文写作知识图谱 (一)提取记叙文写作知识 1.新课
[教学目标] 1.以评选“学校形象大使”为项目主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任务,开展项目化习作活动,完成真实而有意义的习作。 2.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选用典型事例,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 3.在多元评价的基础上,对项目成果进行展示。 [教学重难点] 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选用典型事例,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项目一:创设真实情境
基于一定的课程内容、情境问题、认知构建的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单元习作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教师需要积极构建有效的项目任务,统整相关的学习资源,聚焦文字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语用实践中,丰富个体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构建有效的项目任务 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给教
议论文是高中生写作的主要体裁。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致力于引导学生议论文写作“入格”,更要致力于引导学生议论文写作“升格”。升格的内容很多,如立意升格、结构升格、论据升格、论证升格等。笔者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视角,谈一谈让学生的议论文升格的教学策略。 一、让论点有理,深化学生的认知 议论文写作,首先就是要有具体的、明晰的论点。在很多学生的印象中,议论文的论点就是要“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倾向于对课文进行全面讲解,涉及词汇、句法、结构和主题等。群文阅读强调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中的写作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核心知识体系,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提供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优选阅读材料,紧扣写作主题 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时,教
语文有阅读与作文两翼,按照理想的状态,应当是比翼齐飞的。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常常会在作文上折戟。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实践?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要让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情境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情境作文,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从而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感受、体验,让学生形成写作的内在需求,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融入学生的审美智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第三学段的“表达与交流”中指出:我们的习作教学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在进行写作时,心中要有“读者意识”。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常常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表达情境”,让学生在构思、动笔之前首先明确“打算写给谁看”,而后再去具体思考“写什么”和“怎么写”。 一、思考如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功能,让“语文”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提高他们生活的品质。 一、以优秀的文化培养高尚的情操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具有“真、善、美”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在学生阅读、欣赏、品悟这些饱含
高中语文审美课堂建设,不仅是一种育人方式、方法,也是一种育人主张、理念。高中语文课堂建设不应当停留在技术性、工具性层面,更应当致力于通过课堂影响、引导学生审美。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是个性化的语文课堂。审美课堂是感知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品质的课堂、创新的课堂。成人之美是高中语文审美课堂建构的基本取向。 一、充分感知:建构审美课堂的原点 审美课堂是一种感性的课堂。感性的课堂,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
语文学科是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卖炭翁》蕴含了丰富的家国主义内涵,揭示了百姓承受统治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民众的悲悯情怀。在《卖炭翁》的教学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文本自身是探究载体,比较阅读是实现根本任务的方法。 一、定位:明确比较阅读内容 《卖炭翁》的单元人文主题是“悲悯情怀”
统编教材在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课文练习中增加了“阅读链接”板块。但是,有一些教师可能误认为这些内容仅仅是额外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没有充分利用其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些“阅读链接”的重要性,需要深入挖掘其内容,找到与课文的关联点,思考如何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教学价值,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阅读链接”,深化课文理解 在统编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清知识间的关系,形成有序思考、清晰表达的能力,实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培养结构化思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一、联系生活,感受想象画面之美 在进行文字类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我们的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与文字内容描述相关的画面或者人、事、物。这样的由文及景、情,就是一种最常见的联系。学生经常有意识地在读中想象,有
单元整体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能引导学生建构意义,能促进学生品格发展。在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的单元主题,充分发掘相关联的素材、资源,将之与教材中的单元整体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教师要充分发挥单元的整合育人、整体育人、结构育人等功能,彰显单元多维性、多重性的育人价值。 一、让单元整体教学具有整合性 大概念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灵魂,决定着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向。教师要从语文教材中的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应当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让语文学科内容结构化。为此,教师可以以语文学科中的某一个主题作为项目,融合语文学科、相关学科以及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素材,推动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能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实践证明,项目化学习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
劳动教育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主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针对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就是“人的自然、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实现人的生命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劳动教育平台,融入、渗透劳动教育因子,发掘劳动教育资源、素材,引导学生用语文学科知识、技能等去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因为只有真实的情境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让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基于一定的学习主题情境而设计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大单元视角出发,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整体规划,体现任务链的整体性、连贯性、适应性和综合性。 一、基于单元学习主题,体现任务
表达与交流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本文聚焦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发展,针对当前学生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进行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包括自信心稍显欠缺、自主能动性有待提升、个性化表达的缺失以及情感真挚性的不足等。通过对教学研究的细致梳理和深刻反思,我们力求探寻更多元、更有效的语言实践路径,助力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一、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自主表达 新课标针对
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教师应以大单元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大单元教学特点的作业,引领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基于此,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探究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还有习作《游 》。本单元的课文,可以纳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新课标指出,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多个革命文化类单元,单元内安排学习的课文,既注重文学技巧运用,又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染人,适合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开展教学。其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就是革命文化类单元,安排学习的课文有《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笔者以本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策略。 一、借梳理内容确定整体学习目标 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不是凭空而定的,既要关注学段要求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