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春华秋实。2023年8月29日,首届中国纪录片大会在北京召开,广大纪录片工作者共同参与、见证了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项重要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众所周知,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殿堂中的独特瑰宝,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国家广播电
管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 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明确党员实施网络行为,应当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营造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维护政治安
为进一步发挥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的作用,推动中国纪录片行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将北京市东城区打造为首都纪实文化地标,2023年8月28日至31日,以“文化传承 光影见证”为主题的2023中国纪录片大会在北京举办,该活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承办。 会议举办期间,聚焦“国家高度”,首次联动全国各
2023年8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成功举办的2023首届中国纪录片大会标志着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承办,以“文化传承 光影见证”为主题,设立大会启动仪式暨2023中国纪录片盛典、学术交流、展播展映、提案大会、产业项目、特色活动、总结仪式七大板块活动。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具体到纪录片而言,就是要“着力提高创作生产能力、行业服务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因此,推动中国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纪录片该如何走向世界?怎样才能借助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笔者从真实记录、艺术表达、融媒传播三个方面入手,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基石 纪录片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纪录片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为背景,用镜头记录伟大时代,用影像传承中华文明,创作了一批又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多元而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将从创作的角度对近年来的中国纪录片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未来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可参考策略。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景观 近年来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创作坚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为思想引领,以“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精神,在现实观照中拓展视野深度,在多元探索中坚持创新驱动,一批独具创新特色的纪录片精品力作汇聚起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笔者以2023年为例,综合分析重点纪录片创作与生产,其创新亮点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展示国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宣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单位共同摄制16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作为该专题片总导演,笔者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目标:这部片子如果没有让年轻人喜欢,就算失败!这部片子如果没有在国外主流媒体上播放,就算失败! 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及团队始终坚持三“精”原则:精心策划、精湛制作、精准传播。在策划阶段
纪录片是兼具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影视文化样态,拥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诉求,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是极具国际化、文化品格和传播力的文化产品,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替代的重要文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纪录片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读懂中
如今,中国纪录片已进入“网生时代”,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以更新鲜的创作方式,更具“网感化”的叙事手法扩充纪录片市场,让纪录片一改传统的制播模式,以亲民化的内容和题材打入年轻市场,拓宽受众渠道。网生纪录片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各大视频平台中发展壮大,成为继影视综三大视频形式后的新兴视频形态。爱奇艺纪录片频道通过用户对内容的选择、品类整体的表现、内容的在线数据情况,来判断用户对品类的需求,再结合市场的库
摘要: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江西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以策划为先、技术为要、内容为王、全媒为本、联动为魂,四级融媒齐发力,用心用情做好全国两会报道,为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主题报道 两会报道 媒体融合 融媒体时代,如何运用好媒体融合成果创新两会报道是唱响两会好声音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省市
摘要:融媒体时代下,交通广播作为广播的重要分支,受到其他媒介平台的冲击。但由于交通广播载体和听众的特殊性,其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分析融媒体时代交通广播的发展优势,认为庞大的准听众群体、动态的交通新闻、权威的信息来源、多元的延伸服务是交通广播能够在融媒体时代立足的“筹码”。同时,辩证分析融媒体时代交通广播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而后结合多家交通广播的转型经验提出交通广播转型发展策略,旨在助力交通
摘要:《农民日报》头版报道具有明确的主题倾向,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主题阐述上,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聚焦产业振兴,引领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强化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锚定关键要素,助力实际问题解决”的报道特点,对广大主流媒体意识形态引领有着重要启示作用,包括依托政策发展,实施多元报道;放眼全国,强化大局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维护群众利益。 关键词:《农民日报》 头版报道 乡村振兴 基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如何办好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地市党报,让主流思想入脑入心?如何守住一份“精致阅读的体验”,让党报和读者的关系近些近些再近些?《张掖日报》直面挑战,强化读者意识,在内容呈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给出明确答案——“内容为王”永远是媒体立于人民心中的不二法宝。 关键词:内容呈现 融合创新 精致阅读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传统纸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作为西部偏远地区的地市级党报,
摘要:当下体育赛事转播中影响公平竞赛、造成叙事失误、冒犯民族情感、破坏中立原则、扩大观赏鸿沟等伦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体育赛事转播中伦理问题梳理和原因分析,提出坚守不干扰比赛底线意识、持续提升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秉持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注重人文关怀、均衡保障各群体体育赛事欣赏权益的治理路径,为体育赛事转播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伦理保障,确保体育赛事转播持续为社会提供更多正能量。 关键词:体育赛事 赛
摘要: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期,为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党媒社会职责,中央电视台于1987年开启了公益广告制播的时代序幕,在长达37年的发展历史中,以国家战略、社会治理和受众需求为导向,持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体系,在社会教育、经济建设、舆论导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新时代央视公益广告创新实践的梳理,能够进一步掌握央视公益广告成功的关键,进而为我国公益广告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摘要:未来电视是构建大视听产业格局的战略支点,也是驱动视听媒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为适应广电行业新变革,应以前沿技术应用为支撑,以“视听泛在化”为指引,通过整合各类显示载体、覆盖全生活场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视听体验和“智慧化”服务,进而营造互动社交新业态。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历程与特征进行总结,以未来电视为指引,提出智能升级与融合创新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 未来电视 智能化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工作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着力开拓互联网空间,牢牢把握网络阵地。本文基于当前高校共青团在新媒体平台建设和内容传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高校共青团特点的新媒体矩阵建设思路,从顶层设计、传播定位、品牌打造、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注入新鲜活力。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共青团 思想引领 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
摘要:政务新媒体具有公共服务和社交媒体的二元属性,是政府公共治理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本文以互动仪式链视角的四要素分析深圳卫健委公众号的粉丝互动,为政务新媒体的运营发展提供参考。政务新媒体的未来发展应着眼于人情化内容生产、人格化信息传播、人性化功能定位,发挥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效能。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 互动模式 深圳卫健委公众号 政务新媒体 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应用加速了互联网与各类生活场景的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社交媒体业已成为各国实施舆论战、法律战、心理战、网络战的新阵地。社交媒体战的本质是:社交媒体提供了阵地、战场、渠道和平台,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舆论、法律、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信息炸弹实施认知域,从而达到从人们认知底层直接掌控战争制权。本文深入分析了社交媒体战的发展源起、演进变化、致效机理,探讨了社交媒体战背景下对各层次领域的认知危机挑战,最后提出应对措
摘要:经典民乐既是了解、认识传统文化的鲜活素材,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手段。面对新的文化环境,短视频“民乐也疯狂”以创作精品内容为基础,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标,选择与“Z世代”受众习惯相契合的传播平台,通过打造知名IP,为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短视频IP“民乐也疯狂”的价值共创逻辑和国际传播策略,为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国际传播 价值共创 短视频
摘要: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方法;学科来源以新闻与传媒为主,外国语言文学为辅,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比较松散;研究热点围绕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同培养主体的创新举措、针对特定地区或国家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人才培养、他国经验及启示展开。本研
摘要:学术传播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五个维度提出提高中国学术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主体方面,加快平台型学术媒体构建,充分发挥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内容方面,策划中外学者感兴趣的学术研究议题,提炼具有标识性特点的“中国学”研究议题,引领海外中国学研究;渠道方面,加快构建海外分支机构建设,与海外高校共建共享数字化平台进行在地化传播,实现线上线下、本土与在地化的协同传播;用户方面,强化海
目前,在技术、平台的双重赋能下,网络直播成为继短视频之后的新主流,如才艺直播、直播PK、新闻直播、带货直播等,科普直播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出的全新生态,即以直播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和普及。2022年,搜狐公司创始人张朝阳在多个视频平台上进行物理学相关知识直播,赢得了受众认可,单场观看人数经常能够达到数十万人,可以被视为“泛知识”或科普直播的开端。为了进一步扩大公益科普的内容边界和传播边界,许多权威机构
短视频时代的发展为信息传播降低了门槛,同时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依靠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性及裂变传播特性,具备优质口碑的非遗纪录片可以被最大范围的受众所消费。同时,也让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得到最大范围的曝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小众化甚至有失传之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被更多地展示。抖音短视频平台上诸如古琴、川剧、盘纸、皮影戏等原本小众的传统文化,就屡屡被广泛传播,一度从被冷落、被忽视成为“网红”内容。
摘要:《罗刹海市》带来的全民狂欢反映了数字技术加持下传媒生态的变化:普通民众从传媒失语转变为全民狂欢,中心化机构媒体逐渐转化为多元化新媒体,传播内容也摆脱了版面空间和栏目时间的限制,从有限转向无限。没有了专业“把关人”的约束,狂欢的主体如不具备媒介文化素养,则生产和传播的内容质量堪忧。为优化传媒生态,应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为引领,强化行政机构和媒体平台的监管,培育广大民众的媒介素养。 关
摘要:直播带货进入“下半场”,新东方走出了一条“知识带货”的创新路径。本文分析了新东方“知识带货”模式的现实逻辑,探索了新东方“知识带货”模式的传播策略,提出扬长避短、兼顾短期效果与品牌愿景是其面向未来的两大策略。 关键词:“知识带货” 现实逻辑 传播策略 2022年6月,新东方旗下的“东方甄选”直播间凭借“一边卖货一边教英语”爆火出圈,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各大平台引发刷屏效应。短短4天,“
摘要:信息流广告是一种新型广告,其优势在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消费者感兴趣的、与自身相关的广告投送到用户手中,改变了用户对广告的认知。该广告形式力求做到“减少对用户的打扰”。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的传播,探讨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传播的要素、方式、特征。可以发现,信息流广告搭载社交媒体,改变了广告形式和广告传播的方式,这对广告界而言,无疑是一种创新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 信息流广告
摘要:联通主义理论是深入探索新时代在线课程教学新机理的理论。当前在线课程发展及开发重点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方向提升转变,从重技术走向基于平台的课程内容设计迁移。为了探究联通主义理论的内涵与规律,构建联通主义理论与在线课程内容设计与应用之间的桥梁,通过对《微电影制作基础》与《三维动画广告后期制作》两门数字媒体制作类在线课程的实践成效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在线课程内容设计的优化策略与建议,旨在助力数字媒体
摘要:技术创新与媒体融合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架构和物质力量,拓宽、延展和深化了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格局,促进了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契合了当前“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文章分析了融媒体在课程资源的时空汇聚、内容传播的情境带入以及教学方式的平等互动方面,给“大思政课”建设带来的契机。进而探讨了融媒体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选择,包括网络化系统性的
摘要: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契合现实教育需求。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作为必修通识课,因其教育必要性和有效性成为面向本科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数字化生存”等主题写作课通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置和说理写作训练,在满足课程定位基础上有效拓展了学生对网络媒介的知识认知和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价值塑造。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组成部分,写作课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强调教学主客体的能动性
摘要:近年来,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乌卡时代”的众声喧哗之中,逆全球化的风潮此起彼伏。与此同时,由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价值与前瞻性则反复得到验证。然而,这一理念的传播效果目前仍未达到理想状态,误解甚至诋毁的声音时有出现。本文认为,应当积极探寻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影响力的全球传播策略,把握共情这一核心,调动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共同探寻技术赋能下的传播效能提升路径。 关键词:人类命运
摘要:元宇宙、沉浸技术、小程序等构成互联网新生态格局下媒体传播的基本层级秩序,它们同时具备新媒体传播生态的元属性特征和基本特性。然而,这种媒体传播变革也容易引发情绪传播、技术崇拜、泛娱乐化等负面效应。由此,营造清朗的传播生态需要准确把握媒体站位,以“时度效”引领传播导向;立足人本价值,以“协同性”平衡人技关系;坚守公共伦理,形成明晰的传播伦理规范。 关键词:互联网新生态 媒体传播 媒体创意实践
摘要:数字新闻的出现是媒介环境变迁的结果,其对于传统新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新闻要素面临变革和重构,新闻传受双方的关系发生改变,新闻传播进入后真相时代;全媒体业务流程的更新,加速了新闻生产中的人机互动,但也引发了新闻伦理问题。为此,在数字新闻与传统新闻竞争共存语境下,既需要社会集体理性再造,也需要“人—机”互动与媒介融合的有序运行,维护好数字新闻系统的平衡。 关键词:数字新闻 传
尽管媒体行业一直在演变发展,但记者在其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记者群体需要具备各项技能来应对日益复杂的新闻报道和节目需求,因此,记者多维能力体系的建设和培养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提升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应变能力。由伊文臣所著的《全媒体记者必备素质构成与培养》一书认为,当前媒介融合的环境给新闻传媒行业发展以及新闻传媒人才培养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中国愈加注重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和提升对外传播软实力。这一方面反映了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形象“走出去”的内在愿望,另一方面反映了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外在需求。基于此,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但由于两者语言体系、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差异等因素影响,交流的期待和需求尚未被完全满足。英汉翻译作为沟通两者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能够有效带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现中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兴起与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方法,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优秀的“三农”短视频作品,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百姓对乡村振兴政策的了解,也可以向人民群众展示我国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可以向贫困群众传播各种脱贫致富的手段与方法,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本文结合亓怀亮主编的《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中有关“三农”短视频制作与传播方法的论点,聚焦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浅析“三农”短视频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媒体和自媒体被广泛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都可以自成媒体的观念逐渐被受众所接受,传统的主持行业受到来自非专业主持的冲击。当主持人遭遇到现实的挑战,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则需要关注此类蕴含着复杂生存张力的职业人群。因此,关注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群体的自我定位和发展策略,不仅是对技术迭代下主持行业的反思,也是重新审视在传媒格局演变进程中如何重构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由郑珊
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由彭翠所著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一书,以诗词类公众号、文化类节目、红色文献纪录片、扶贫题材电视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为研究对象,深挖现象级个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做出了十分全面细致的探讨,并从中探索出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之下,社交媒体的兴起、智能算法的介入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重新构筑了新闻与公众的互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新闻传播和公众之间的联系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加速了信息流转,提高了互动的即时性,还带来了个性化的新闻体验和分散化的传播途径,同时也对媒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学者C.W.安德森所著的《重建新闻:数字时代的都市新闻业》,以追溯、回顾的视角记录了新闻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地位日益重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刘玮所著的《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翻译与传播研究》一书内容翔实、逻辑清晰、理论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本书的内容探讨英语翻译在助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为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对策和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即时通信软件、新闻客户端等的诞生搭建起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打破了当前传播环境下的语句区隔,全球传播语境现已落成。但在消息频出、真假信息鱼龙混杂的当今,新闻真实依旧是新闻的生命,坚守新闻真实性第一位的原则亘古不变。由刘沫潇所著的《全球视野下的新闻真实探索:理论阐释与实践考察》一书,在当下日益智能化的媒介环境中,重新考察新闻真实这个议题,解读新闻真实的新内核。本书理论扎实、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