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广播广告收入同比下降28.09%,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4.54%。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的车载智能终端正悄无声息地占领原本由车载FM广播垄断的传媒影响力,交通广播旧有的车内场景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智能化车内场景的迭代发展,如何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智能车舱终端实现个性化的互动的内容服务,如何通过机制与人事改革来适应全新的
管理 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据新华社2023年12月19日报道,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专业,为推动出版业繁荣发展、建设出版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意见强调,要优化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布局,分批次、多层级推进共建工
1991年9月3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信息台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交通广播频率的诞生,中国广播从此进入分众传播的频率专业化时代。交通广播因对路况、出行信息以及社会新闻的关注与播报,深度契合了彼时车载用户的需求,一时间声名鹊起。加之私家车保有量不断上升,人们对交通信息的需求急剧增长,在各级政策与财政支持下,全国交通频率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并创造了无数奇迹,即使在传统媒体遭受新媒体剧烈冲击之下,仍曾
2023年7月30日,在广东广播电视台交通之声(羊城交通广播电台)开播30周年之际,以“车联网时代的交通广播”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通信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车联网”逐渐由概念走向现实,驾驶场景中的音频传播在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呈现出新趋势。然而,在移动应用平台向智能车场景的不断渗透中,交通广播自身的媒介生态地位及消费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冲
目前,交通广播依旧占据着车内场景的主要收听市场。但是随着车联网和移动音频平台的发展,交通广播正在逐渐失去车载调频接收的端口,面临着如同报纸和电视相似的融媒转型困境。据赛立信媒介研究数据,2022年广播媒体受众规模为6.85亿,较上年同期下跌3.3%,其中车载听众规模下降6.4%。2023年智能终端用户突破4亿,同比增幅达到10.8%。据汽车之家研究院发布数据,车联网渗透率每年稳步保持上升10%以上
20世纪80年代,广东广播“珠江模式”成为中国广播改革的一面旗帜。然而,在车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智能车载系统的崛起,传统广播受众的使用习惯正发生着根本性改变。传统广播不仅需要与新兴技术保持紧密结合,还需要积极探索拓展服务场景的新模式,以适应广大受众的需求变化。 广东广播生态转型路径与困境 过去十年,广东广播的融媒体实践一直勇立潮头、勇于创新,跟进时代的发
1991年9月30日,中国第一家交通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信息台成立,标志着中国广播进入了分众传播的频率专业化时代。交通广播建台之初就关注于“人、车、路的矛盾”,是率先在专业广播的垂直化和特色化探索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广播平台。作为新中国广播发展的独特平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交通广播己经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当前,面临5G、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新挑战和
自1991年中国第一家交通广播诞生于上海后,迄今为止全国各地(不含港澳台,下同)已开播了240多个交通广播频率。交通广播在短时间内能发展到如此规模,主要是由于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长。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3.19亿辆,位居世界第一。但每千人保有汽车量我国仅为200多辆,而美国已近1000辆,欧洲也有600辆。可见,未来我国汽车保有量仍有较大成长空间,与之紧密相连的交通广播也将拥有更广阔的用武之
摘要: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持续探索媒体融合新思路和新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内容生产方面,总台坚持打造精品内容,有效引导国内外社会舆论。在表达策略方面,总台创新语态表达,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在深度融合方面,总台坚持技术赋能深度融合,提升传播效能并创新服务模式。这些经验对其他广播电视机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融合传播 视听表达 舆论引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摘要:新时代,中国报业正处于关键的蜕变阶段。这不仅是观察中国社会演进的重要窗口,而且是审视传媒业逻辑进路的重要依托。本文紧扣媒体融合的时代议题,以广州日报为例,从媒介形态、媒体业态、内容呈现、媒体生态等维度入手,对传统报业媒体融合的新特点、新趋向进行研究,梳理当前中国报业发展的逻辑路径,为打造具有全新范式的地方新型主流媒体提供支撑。 关键词:广州日报 媒体融合 业态变革 场景建构 自2019年
摘要:诞生于黑土地上的《吉林日报》始终坚持“以主流为目标,以价值为诉求,以引导为利剑”,是地域发展的见证者。作为省级党报,其穿越了地域和历史,忠实记录与传播着“吉林红”。在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中,《吉林日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赋予红色文化地域性色彩,续写红色故事。同时,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吉林日报》积极推进“数字红”转型,让“吉林红”在历史的长河中赓续发展,永不褪色,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地域性内
摘要:百姓形象是各主流时政期刊封面常见的形象。本文基于8本时政期刊的117期百姓视觉形象封面展开研究,在对其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百姓视觉形象的表征与建构、形象建构逻辑等问题。研究发现,各时政期刊以大众文化立场,从微观的视角审视和观照百姓的日常生活实践,从而让百姓视觉形象得到了真实、客观而自觉的建构。 关键词:时政期刊 封面 百姓视觉 形象建构 通常说来,时政类期刊是指采集、刊发宣
摘要:以“蹭热点”为代表的借势传播形式,近年成为各类媒体尤其是央企新媒体常用的创新手段。这些新媒体巧借热点“一鸣惊人”,形成了事半功倍的传播势能和革新出圈的传播效果。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下,“蹭热点”背后是新时代传播规律的变化,要处理好“蹭上热点、抓住重点、找出亮点、延伸新点”等要点,从而切实提高传播效果。2023年春节期间,央企新媒体集体“喊话”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的成功案例,值得归纳总结并借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移动音乐平台的大规模冲击下,传统音乐广播的节目生产、运营模式、发展方向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从传统媒体视角切入,分析当下音乐广播所面临的受众被分流、影响力减弱、体制机制落后、技术制约、人才流失等困境。提出传统音乐广播必须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稳固车载收听的基本盘,进军移动互联平台,寻求与移动音乐产业的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智慧新广播。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音乐广播 融合创
摘要:自媒体的公信力问题是困扰我国媒体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科技类自媒体由于传播内容具有更高的科普性要求,其公信力问题自然更受关注。以公信力为视角,主管单位与同行评议的外部评价、自我定位及价值观的内部评价、受众与传播的对象评价是分析其公信力的可行方式。研究发现,优质科技类自媒体公信力建设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在科普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主观性,保持稳定的持续专项内容创作以及依托于高公信力平台是培育自身公信
摘要:发展政务新媒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IP化则是全媒体环境下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国资小新”为例,对其IP化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政务新媒体发展提供可参考思路。 “国资小新”的IP化主要有以下要点:明确平台定位,塑造政务新媒体的人格形象;满足公众需求,打造政务新媒体的务实形象;重视团队建设,夯实政务新媒体IP化的智力基础。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 国资小新
摘要:截至2022年底,由中宣部指导、国家广电总局统筹支持的“电视中国剧场”品牌项目已经在全球开通62个剧场,传播到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国产剧海外传播不仅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而且在讲故事方式、题材内容、制作水平、宣传方式和合作模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逐渐融入海外传播市场,构建起国产剧海外传播新格局。 关键词:电视中国剧场 海外传播 国产电视剧 国际合作 电视剧是传播国家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如
摘要:广西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拥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广西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既是推动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近年来,广西日报充分发挥外宣地缘优势,厚植东盟元素,在东盟6个国家设立国际传播联络站;深耕内容,屡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积极探索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打造粉丝量近8000万的国际传播旗舰平台“广西云”,为新形势下地方主流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摘要:双语微纪录片是沟通中外的一座重要的“文化桥梁”。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双语微纪录片通过聚焦“85后”“90后”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展现年轻人传承非遗文化的精神面貌,实现文化“破圈”。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通过深耕融合叙事创新,提升非遗文化内涵,并通过全媒体促进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提高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并为传媒从业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手法将传统文化推向国际舞台,实现文
纪录片《加油!新时代》由中广联纪录片委员会联动全国二十多家省广电局、省级广播电视台、300多位广电人联合制作而成,每集50分钟,共6集,通过六大主题讲述新时代以来各行各业的奋斗故事,诠释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起拼出来、干出来的道理。该片于2022年10月24日在各卫视频道联合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中国视听杂志等对其进行了报道和推荐。该片还入选了国家广播电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强调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需要各级政府牵头,也需要媒体、高校等多方服务主体的共同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地方政务、舆情、经济民生信息的集散地,承担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使命;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
新闻照片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承载形式,其主要报道对象就是人。无论是反映社会现象,还是解决具体问题,大都与人相关。正如美国著名摄影记者奥瑟·罗斯戴尔所说:“当你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报道对象,你完蛋了;当你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报道对象,你很困难;当你选择一个街道作为报道对象,你可以办到;当你选择一个家庭作为报道对象,你容易多了;当你选择一个人作为报道对象,你成功了。”优秀的新闻照片往往通过对人物的精准把握,
摘要:在快节奏的互联网产品生命体系中,产品只有不断适应用户的新需求,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本文从产品布局、评论功能、社交功能和情感体验四个方面对网易云音乐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从差异化竞争、界面设计、提高内容质量及优化社交功能几个方面提出网易云音乐发展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需求与满足 音乐社交 网易云音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新媒介生态的移动音乐客户端迅速发
摘要:提升大数据在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运用能力,对推动传统新闻媒体转型发展,增强新闻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大数据技术在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基础,分析当前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所面临的困境,结合技术困境、认知困境、选题与受众需求匹配困境,进行大数据技术在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应用策略构建。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 新闻传播 生产模式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生产与传播领域中应用前景广
摘要:短视频的发展有效助力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娱乐性的视频内容、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增强了用户对于短视频平台的使用粘性;在借助短视频传播城市形象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全民深度参与,以城市特有的资源与文化符号创作内容传播城市形象;具体步骤是,明确城市定位,整合优势资源,规划传播策略,重视城市管理与舆论监督。 关键词:短视频 城市形象 形象传播 以抖音、快手等平台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发展迅速。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一系列新部署、新蓝图、新期待凸显了党中央对我国东北周边战略定位与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重视。2023年11月4—5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单位
摘要:浓厚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思政课程的精神源泉和财富,场景化传播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程的生态。现实实践中,红色文化在思政场景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始终被误读,其价值一直被遮蔽,大学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场景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客体、主体、介体、环体四个角度探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场景化传播 红色文化 路径探索 数字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愈发期待媒介传播内容能贴合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凝结而成的先进文化。本文指出在同行同构、平等对话、方法耦合的逻辑基础上,红色文化可通过三重维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红色文化的物质层面,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象表达,营造大学生实践感知的育人环境;红色文化的精神旨归,涵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理念,构筑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意义空间;红色文化的行为向度,陶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
摘要:新兴的云会议打破了传统会议的信息系统,使传统会议的“情境”被重新定义,进而深刻影响着社会互动行为及关系的形成与维系。一方面,以云会议为代表的媒介形态的演进并未导致原有情境的“消失”,而是将既有的社会情境解构成了“特定”的新情境。另一方面,云会议平台与其他媒介的融合进一步扩大了信息共享的范围,使传统的信息间隔逐渐消失,再加上信息场景的融合,引发内部的群体身份、角色转换、等级制度等方面的行为变化
摘要:短视频重塑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本文基于SICAS用户消费行为模型,从双向感知、娱乐化表达、情感认同、意见圈层等方面揭示了短视频消费的内在逻辑及对消费行为的重塑,深入观察短视频信息环境中受众认知、选择、互动模式的变化,着重阐述由此产生的信息涵化、刺激棘轮、选择替代、舆论引导等现象,分析短视频消费意识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延伸与影响,以期引导和规范短视频环境,重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形成良性的文化
摘要:戏剧传播是戏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其传播场域呈现出由文本、舞台到大众传媒、数字媒体的多媒介转向。戏剧由本体传播向媒介化传播转变,直接促发了戏剧传播研究的纵深发展和视角转向。为厘清我国戏剧传播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其发展规律,同时对其传播场域再造的特性进行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戏剧传播 文献计量 可视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升级加速了视觉技术的成长,这使得绘画、电影、广告、建筑等视觉手段飞速发展,视觉元素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愈发重要并逐步受到各方重视。进入后现代以来,“视觉”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图像、视频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飞速发展。但在各类物质逐步“视觉化”的同时,也在面临着“过度视觉化”“娱乐化”等问题的挑战,这将阻碍视觉文化的传播实践和学科进步。由谢静所
地市新闻媒体记者由于与基层更加贴近,是新闻战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媒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呈现着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由向湘龙所著的《新闻锻造:地市报记者创优稿探析》一书,以新闻稿件作为整本书的切入点,从一名地市报记者的视野出发,期望通过相关的研究为培养优秀的地方新闻人才提供帮助和参考。 时代前进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发
中国民族音乐根植于中华大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民族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包容互鉴、融合创新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正是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才形成了风格多样的音乐类型,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谢秋菊、宋柏汶所著的《多元文化影响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一书,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等诸多问题进行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影视创作题材的丰富性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契机。由刘杉所著的《智能时代的影视国际传播》一书,共有五章内容:首先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标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其与影视作品的融合;其次阐释了影视作品的智能化评估和智能化传播;最后探究了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分别进行了案例分析、现状分析和策略分析。笔者通过对本书所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