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愿景引领型现代化,呈现愿景引领驱动的显著特征。愿景生产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性、世俗性、务实性、整体性和行动导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发挥着引领与指引、动员与激励、整合与聚焦、反省与变革的功能。从政治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善于用愿景规划的方式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将愿景的生产、传播和执行三个关键环节贯
内容提要 农民现代化,不仅仅是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个人问题”,更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从理论上讲,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以财富的平均程度来衡量的平均主义,而是要走向人的现代化,以群体性能力差距缩小为依归,实现从外部性财产和收入保障转向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就现实来看,我国正处于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起步阶段,探索共同富裕无法绕开对农民的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直接民主具有高度原创性,既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直接民主观和人民民主思想,又历经党和国家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探索而被赋予本土化的理论意涵。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指引下的基层直接民主以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过程中的直接参与为前提,打造了包含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五个环节在内的全链条民主形态。基层直接民主的功能价值体现为聚焦基层民主治理强化共同体建设,恪守
内容提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引。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逻辑与实践遵循,可以从人的思想觉悟的思维逻辑、能动创造的实践逻辑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逻辑上理解守正的根本要义、创新的意义指向和守正创新辩证统一的实践方向。思想文化建设上的守正本质上是价值守正,并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理论
内容提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促使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进入新境界,具体实践有了新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涉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网络道德与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建设的立场等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文化的论述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观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
内容提要 文明观作为历史观表达样态和价值尺度,打开了人类认识自身本原本质并探求进步的实践路向。文明观样态迭变蕴含思维奥秘,呈现认知模态繁复图景,亦展现文明认知的悖论,透射出精神与本原的复杂关系。文明观碰撞的根源隐含社会生产方式背后的利益纠葛,彰示人的本质并保留理性认知的辩证样貌,掩藏仇视和敌对的思想印痕,展现民族解放和人类生存际遇的价值选项。文明观升华的视窗内嵌社会变革的价值向度与文明阶段性发展的
内容提要 人文经济学视域下的城市发展更加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赋能。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存量资源,其转型实践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工业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转化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工业遗产的功能指向与人的价值需求错位的问题。人文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结合,强调以人本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为新时代的工业遗产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照。人文经济学
内容提要 技术社会整体论是探究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视角。数字文化产业体现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内容的高品质发展、生产手段的高科技发展、文化消费的高体验发展。反思技术决定论,就是在认可技术对文化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的前提下,审慎看待技术革
内容提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数智时代,新理念指引、新要素驱动、新结构支撑、新载体聚合、新机制保障和新生态滋养共同驱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然而,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消费供需结构不平衡、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协调、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因此,需要从聚焦链主企业培育、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加强智能平台建设、优化区域分
内容提要 “世界历史”概念的内在性关联是阐释中华民族自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不仅区别于古希腊罗马的“准历史”、基督教的神学史,而且在与普遍精神的本质关联中呈现出奠基于其上的“世界历史性民族”与“世界历史意义”的本质性内涵。黑格尔认为,只有自觉到普遍精神的民族才能成为世界历史性民族,也只有世界历史性民族才能承担起世界历史任务,并在开辟历史新纪元中具有世
内容提要 脑机接口技术因实现了人通过意念控制外物而颇受学界关注,不过有关脑机接口与“主体消失”的内在联系尚缺乏深入探究。在脑机接口所带来的“奇点”前景中,“主体消失”可能存在三条进路:其一,依循黑格尔“精神实体”的自我发展逻辑,脑机接口技术预示着“机器智能”将取代人类主体在“精神实体”发展进程中起中介作用,从而促成“主体消失”;其二,脑机接口将在两重维度上加速“现代知识型”的解构,从而促成福柯式的
内容提要 基于制度起源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治理机制何以如此。学界对于城市基层网格化治理的研究较多关注数字技术、政策扩散与治理能力,较少以结构视角探究其制度起源。这需要以长时段聚焦城市基层网格化治理的生成逻辑,注重制度漂移的叙事分析以及关键节点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探讨城市基层治理的运行机理。城市基层网格化治理植根于社会内在文化系统与空间生产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基层治理演化具有内在的历史延续性,从里坊制到网格
内容提要 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历史,但是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绩效导向与民生导向、管理主义与治理主义三对矛盾。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下,网格化管理形成管理、服务与治理的三角结构,三者在共同作用中动态适应。这要求实现以“稳定为基”的管理技术现代化、以“民生为本”的福利模式现代化和以“参与为道”的治理理念现代化。网格三角的提出旨在解释地域差异造成的动态网格类型化问题。“均衡三角”是中国式现
内容提要 数字赋能已然成为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重要路径。基于“情感-价值-治理”的理论视角,指出数字赋能有助于社区治理转向增强情感联结、激发内生动力、拓展治理主体、织密共治网络的共同体建构。再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发现,数字赋能促进社区形成以数字媒介重建社区“熟人社会”、以数据集成打破社区治理信息壁垒、以数字平台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以及以智慧网格实现社区治理多网融合的综合数字治理体系,有力地推进了社
内容提要 在数字乡村战略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村民受技术不均衡传导、社会分化作用、主体性缺失的影响,遭到了数字服务的排斥并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进而成为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这迫切需要学术界进行重点关注。引入主体自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提出乡村数字弱势群体主体自觉培育的实践做法包括理念自觉、认同自觉、合作自觉和责任自觉,其反映了集体精神塑造、合作机制构建、组织协同支持和行动规则引导的机理逻辑。尽管如此,当
内容提要 基于数字贸易视角,探讨数字贸易的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字贸易如何通过赋能市场一体化建设,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理论分析的框架中,使用数据展开检验,研究发现数字贸易显著推动了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对于消费规模更大、营商环境更开放、创新水平更高和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数字贸易推动市场一体化的作用更强;同时,数字贸易通过降低信息成本、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从
内容提要 乡村数字经济派生功能助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以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配套设施、以数字化治理方式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现代化、以“数实融合”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同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为乡村数字经济效能的解构和释放布置了全新场景,即“产权关系明晰”需要拓展数字管理的应用范围、“治理架构科学”需要深化智慧服务的创新能力、“经营方式稳健”需要拓宽
内容提要 通过构建共同富裕指数,从不同发展模式视角探讨江浙两省在“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下共同富裕进程的差异。主要结论为:在“苏南模式”下,江苏的苏南地区共同富裕受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乡镇企业明晰产权后,共同富裕得到快速提升。浙江的“温州模式”以民营经济为主,提高其竞争力对共同富裕影响显著。经济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推动共同富裕应充分考虑发展模式的差异,从“共同”和“富裕”两个层面,增强各地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必须坚持战略上的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明确新时代江苏转型升级重点任务,擘画“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指明江苏高质量发展重点方向,提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方向,其中蕴含着宏伟蓝图的目标指引、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政治动因、经济动因、文化动因、社会动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动因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逻辑起点,经济动因是其基本前提,文化动因是其源头活水,社会动因是其支撑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新质生产力锻造了现代化的物质形态,人文经济的融合发展形塑了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高品质的生产生活塑造了现代化的生活
内容提要 网络暴力治理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点问题,由于行政机关规制效果不彰,具备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平台被引入网络暴力治理。检讨规范实践,由于法律规范对平台规制责任规定模糊不明,平台被寄予过高期许,承担过多其无法承担、无力承担、错误承担的规制责任。透视平台参与网络暴力治理的法理基础,其因承担行政法上第三方义务参与网络暴力治理,规制边界应当限于维护公共利益的有限度普遍性规制和维护个体利益的个案性规制。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规定受委托的行政管理职能在履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政府信息由谁公开,实践中委托机关亦对此有所忽略。信息公开作为一项义务无法委托,似乎只能由委托机关实施,但委托机关并不制作信息,基于监督何时收集信息或接受受委托组织汇报的信息并无任何规定,其难以成为合适的公开者。由谁公开信息,本质上属于对信息公开职能的分配,对此适用功能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信息公开要实现对行
内容提要 短视频通过算法技术,为农村中老年女性提供了与外界交流、展示自我、获得社会资源的更多可能,也带来一种虚实相融的景观生活。运用深度访谈、主题分析与文本挖掘法,对农村中老年女性短视频观看内容、行为与感受展开研究。发现:她们观看的短视频内容多是围绕既有家庭关系与自身际遇展开,并且更喜欢观看情感色彩鲜明的短视频;与自身经历相仿的短视频引发的共鸣,使其情绪价值与个人感受获得被尊重和理解的可能,但也容
内容提要 在人口老龄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演进下,消弭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和使用障碍,实现老年人数字融入,不仅是老年群体生活方式优化的现实需要,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议题。通过对32名使用短视频“银发冲浪族”的访谈发现:在数字接入实践中,互联网发展、智能手机普及和平台兴起为短视频接入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数字使用实践中,短视频提供了信息获取和自我表达的平台,并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协商;在数字
内容提要 作为中华茶文化高峰的重要组成与主要表现,宋代茶事的审美化转型成功将茶与人的关系从身体性需求转向审美性范畴,并在整体上展现从技术到艺术、从载体到空间以及从客体到主客的审美进路。宋人从茶之自然与技术性审美实践出发,通过茶艺流程的雅致化打通“味感”与“物感”,借助文艺载体的共振与审美空间的构建进一步体悟多重交感的审美境界,其审美表达深刻指向宋人的精神追求,直至最终呈现一种关乎生命主体、人伦价值
内容提要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作为社会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非遗在构建文化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方式,重构了文化认同的生产范式与实践范式。个体、群体在非遗数字化传承中基于网络空间和网络共享,传承了文化价值,实现了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与文化包容。但数字化也带来了非遗文化的异化、简化、商品化以及非遗场景的割裂化与虚拟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文化内涵的丧失,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