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涉及民主本源性问题及权力体系的界定,而其理念形态的生成离不开新型政党制度的作用。新型政党制度以多党之间的持续性合作与协商为前提,是具有特定权力面相的规范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政治社会中更为广泛的政党及其活动的权力体系的节点,并通过新型政党制度中政党与人民之间的公开检验机制来塑造政治关系。两者共同指向基于国家权力扩展的政党中心主义。政党中心主义更为凸显政党在整合国家与社
内容提要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关系到我国高质量发展整体战略布局的顺利实施。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承载着公共价值创造的应然逻辑。具体而言,识别人民需求是人民权益高质量实现的价值起点,解决公共问题是公共权力高质量运行的价值目标,共享发展成果是公共利益高质量分配的价值归宿。然而,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服务、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科层治理与民主治理等多重张力关系引发的公共价值失灵,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
内容提要 文化风险评估是识别文化安全风险的前提,是守住文化安全底线的尺度,是有效应对风险的举措。文化安全风险评估是针对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冲击、非主流文化对核心价值体系消解等状况的整体评估,是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风险因素类型化,进行若干层次的数字化评估,从而构建一个综合性文化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必须梳理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生发条件,关注
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积累和更新的现代形态,其生成离不开中西文明冲突与融合背景下的自我觉醒。近代中国先进分子通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反思西方工业文明,开启了追寻新文明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实践主题上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换,在性质方向上实现从旧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跃迁,在功能定位上实现从服务于现代化到兼顾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提升,在价值指归上实现从复
内容提要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原初形态。“第一个结合”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元素,“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精神内核和深层动力。毛泽东开拓性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传统文化观、中西文化观等基本观点,科学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问题,为“第二个结合”核心观念的凝练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内容提要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前提。这一根本前提集中体现在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在问题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出场的具体化与形态化诉求以及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限度回答了为何应当结合的问题(必然性问题),此回答全面描绘了马克思主
内容提要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不可避免地遭遇行动责任、行动决断、行动后果三方面的“路上道德”难题。基于人工智能“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即时响应,自动驾驶遵循“‘视见’即行动”的行动逻辑。它内含三方面的伦理扩展:①视觉算法从“人工智能行动者”向“人工道德行动者”的扩展;②从“技术能动性”向“道德能动性”的扩展;③从“技术规范性”向“道德规范性”的扩展。三种伦理扩展分别对应于让自动驾
内容提要“社会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确证人类得以客观存在,并表征人类社会历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哲学范畴。相较于传统一般的社会生产,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从社会生产的主体、中介和客体三个基本层面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结构,并通过从不完全数据编码、不完备拟像到价值创造这一基本逻辑进程,塑造一种全面符号化的超级社会生产。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超级社会生产,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确立以人为本的生
内容提要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构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历史证明,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对公共服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劳动者技能、改进劳动资料、扩展劳动对象及促进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公共服务发展注入动力,推动公共服务向更加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当前新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某些以往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渐具备市场化运营的条件。既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为解释不同供给模式的特征和绩效提供理论支撑,论述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的各类困境并“对症下药”。然而,亟须对其具体实践的特性进行提炼,使其提升至共性层面,以便规律性地理解“何种力量”在推动“哪些变化”,进而促成“集体行动”并影响最终的治理绩效。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难点、堵点的根源在于三
内容提要 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革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推动生产力跃迁至新台阶的进程中,须厘清金融助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发展的演进逻辑,着眼“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四个战略维度,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内容提要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具有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催生动力,能助力形成凸显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核心特质的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同时,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还要遵循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的理论机理、落实中
内容提要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抓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背景下,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界定消费和经济发展涵义的基础上,基于新发展理念,阐释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当前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
内容提要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是公共数据开放的重要内容,具有正当性,包括统一与分散两种授权模式,并分别对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方式与特许经营方式。公共数据特许经营存在公共数据授权范围不清、被授权主体范围不明以及责任承担机制不明等问题。在公共数据授权范围方面,应建立“数据收集—数据登记—数据授权—数据流通”四个阶段的标准化流程。在被授权主体范围方面,只有具备公益属性且拥有较强开发能力的运营机构才能取得运营权
内容提要 数据通过流通来体现贯通利用、决策产出、资产赋能等无形价值。数据确权是数据价值发挥的前提和基础。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三权分置的产权机制,树立了以层级性结构搭建数据权利的思路,但在实践中,由于具体规则的缺位,数据确权仍然面临数据主体权利模糊、数据流通利益分配标准不确定以及权利公示机制不完善等困境。权利链理论有助于在数据流通中厘清数据权益
内容提要 数据驱动的权力监督的本质是利用系统化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展示来实现透明治理。然而,既有研究较少提及这种透明性的深层次内涵。数据驱动的新型权力监督的技术透明性体现为具身的透明性“(人—技术)→世界”和诠释学的透明性“人→(技术—世界)”的双重逻辑。技术的透明性亦会发展到使世界与行为体疏离的状态以至于形成它异关系。要确保数据驱动权力监督发挥成效,就须将治理价值观融入提升透明性的技术和工具中,将
内容提要 数据是数字化社会治理的基础要素,探讨治理平台数据流通背后的权力结构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目前,治理平台数据流通的淤塞现象主要表现为上下级之间数据单向流动,部际权力网络的数据壁垒和政社数据单向流动。影响治理平台数据流通的权力结构因素有数据纵向流动中的权力级差,数据平行流动中的权力壁垒,强政府-弱社会的权力失衡。要通过完善法律规范、优化数据权力结构、以点带面推动数字化治理,使社会治理数据流
内容提要 河湖流域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生态系统由水域和岸线共同组成。从水里到岸上,从水陆分界到河湖岸线,从行政割裂到协同治理,从“二元悖论”到和谐共生,体现了流域“水-岸”协同治理的标本逻辑、资源逻辑、主体逻辑和现代化指向,形成了以流域综合规划为主、以流域治理委员会为主和以流域生态补偿为主的治理方式。治理体系正在从单一目标治理向多目标综合治理转变,从狭隘的河道治理向流域全面治
内容提要“杜甫诗学”是郭绍虞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包括文学史和批评史两方面的含义。在古代杜甫诗集注本中,清代学者杨伦所著《杜诗镜铨》一书最能体现“杜甫诗学”思想。《杜诗镜铨》从文学史出发,通过对历代诗歌文本句法、章法、用典以及诗体风格的具体分析,细致地梳理出杜诗的“源流所出”和“派别所开”,全面彰显了杜诗“集大成”的文学史地位。从批评史出发,以传统诗论中的“正变”思想作为批评视角,以“变化而不失其正
内容提要 与“乡土中国—城乡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城乡关系裂变过程相同步,肩负书写时代变迁、治愈“现代性创伤”历史责任的当代城乡文学创作,同样经历了从“乡土叙事”到“城乡叙事”的结构化蜕变。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的空心化和“城市病”的蔓延,以及乡土礼俗与工业理性两种道德系统的复杂纠葛,文学创作群体在缅怀乡愁的同时跳出城乡冲突的两极化叙事,并从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中汲取各自的文学养分。城乡文学
内容提要 南宋诗词文赋中,“清润”这一审美理想贯穿奇石形质色声诸方面。“润”与“坚”是“清润”的两个核心审美要素,彼此紧密纠缠、浑然一体。“润”不仅是自然生命活力的外化,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坚”不惟体现在文人的个性上,同时也显现在南宋文化的精神品格之中。南宋文人遵守和推崇清润这一审美原则,既表明了文人写作技法以及奇石理论的不断精进和深化,也反映了时人对审美更有意识的自觉追求。聚焦清润美
内容提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众多传统形态产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影视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以流媒体为媒介依据生长起来的影视工业体系。流媒体影视工业的虚拟化转向与AIGC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经历了从UGC到PGC再到PUGC三个阶段的发展后,我国流媒体影视工业体系将AIGC相关技术纳入生产过程,在“前期文本”“数字资产”“宣传模式”“消费复用”四个层面上初步实现了虚拟化生产。AIGC流媒体影视工
内容提要 发展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科学调整文化产品供需结构和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的向往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有必要探明元宇宙空间中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机制、表征特点和未来进路。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赋能型和调适型两种驱动机制,并导向元宇宙空间中劳动者虚拟主体化、劳动资料要素数据化和劳动对象数字资产通
内容提要 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发生了包括阶级关系调整、基层治理转型和新旧精英更替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变动,这些社会变动对于财粮征收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阶级关系的调整构建了华北根据地财粮征收工作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各地民众交粮纳税的意愿大幅提升。基层治理的转型消除了传统财粮征收过程中固有的贪污中饱、负担不公和偷税漏税等积弊,降低了华北根据地财粮征收工作的中间耗损。新旧精英的更替则进一步
内容提要 调查研究是观察中共如何掌握革命方法的重要窗口。延安整风时期,中共在回应革命领导权以及思想方法问题的过程中把准调查研究总方向,在紧紧抓住中国社会问题实际的过程中明确调查研究核心任务,在坚持基本方法与具体方法有机统一的过程中淬炼调查研究实践方法。组织与检查两个关键制度、机制规范着中共调查研究实践。经过调查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共不仅能够对革命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做到“有数”与“无数”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