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世界观实现了相对于旧哲学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这就是把价值论的维度引入世界观,从而不仅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而且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价值论问题。按照马克思的世界观,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本质上是人类这一物种寻求永生的过程。于是,世界历史进程便表现为人类文明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文明形态的演进遵循辩证法原理,而人类通过文明形态的演进,展现了人类独特的生命活动形式,即生命辩证
内容提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逻辑,其建构形态与演进过程以系统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基因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保障为逻辑中介,以面向未来如何肩负和践行这一崇高政治使命而谋划方略为逻辑归宿。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维度审视和建构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逻
内容提要 人的精神世界是能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念世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迁。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不断推动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改革开放开启人的精神世界重构的阶段;“四个多样化”倒逼人的精神世界建构阶段;社会快速转型中人的精神世界建构阶段;新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系统性建构阶段。这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势能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公信力、传播力、穿透力与影响力得以发挥的动能与状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具有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三重面向,只有不断挖掘与以上三重面向相匹配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政治势能”“理论势能”“生活势能”,才能形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国内与国际传播过程中凝聚国内受众、影响国际受众的话语势能。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势能蓄积与释
内容提要 作为政治哲学范畴的机会公平中的“机会”,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面向全体或特定社会成员提供的关乎其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条件,而非泛指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机会”。机会平等或机会公平涉及是否给、如何给、在什么时间和条件下给、给哪些社会成员机会的问题。机会平等在今天无论是在处理“机会有无”问题上还是在处理“机会大小”问题上,都存在无法解决的矛盾。机会公平是当下更值得追求的价值理想,它不追求机会平
内容提要 数字时代基于算法技术的“信息茧房”使人的主体性逐渐迷失,越来越多的用户陷入伪主体性存在、反公共性存在和弱理性化存在的现实境遇。“信息茧房”对人主体性的遮蔽主要体现为认识论层面上主体被拟象表征所迷惑且网络情感愈发极化,符号论层面上主体的符号认知能力削弱以及价值论层面上主体间价值体认距离逐渐增大。从本体论出发,“信息茧房”源于数字资本利用碎片化方式控制主体精神世界,利用意见领袖导引社会意识形
内容提要 现代化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但现代化并非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拥有复杂层次结构和因素变量的长历史演化过程。后发国家被西方“冲击”后的被动现代化“反应”,需遵循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即国家建构、政党领导和政府质量是促成自主现代化的基础要素。从国家建构看,后发国家自主现代化的前置问题是国权问题,国家认同持续注入则是国家建构的根本;从政党领导看,后发国家需要政党的自主现代化共识凝结和政治动员
内容提要 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建构是政治力量主导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据此提出双轨式国家建构的解释框架。基础性权力拓展与政治吸纳推进是国家建构展开的两条路径,当二者同步推进、相互支撑时,国家建构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相反,若二者不能同向而行,且相互消解,极易导致国家建构走向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加强基础性权力能确保国家对社会进行系统性渗透嵌入;政治吸纳则有助于国家将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整合进体制,壮大支持
内容提要 随着政府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的深入推进,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更加频繁和复杂。以天津市F养老院与地方政府的长链条互动过程为案例发现,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二者存在形成“对称性”关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打破了二者为“非对称性”半依附关系的常规认知。具体来看,在“主体跨界—网络再造—空间生产”三个发展阶段,政府与社会组织同时或交替采取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对方的行为活动,并同时受到对
内容提要 良法善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追求。这一制度叙事既需要传承中华文明蕴含的善治智慧,也需要区别于西方的善治理论,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重构。在话语制度主义视域下,运用“天人观”的二元范式解析中西方善治理论的叙事结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凸显的价值理性,显著区别于西方善治理论的精神内核,构成当代中国良法善治思想的内在特质。而“天人之分”强调外在约束,更多与西方善治理论通约。良法善治对“天
内容提要 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基本理念。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承认、共鸣等理论资源中的主体间性原则,并将其与中国智慧和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理解和阐释文明如何交流、文明如何互鉴,提出更符合当下国际传播语境的“认同间性”概念作为建立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间共鸣关系的基础。“认同间性”可以发展出基于平等和协商的我们/他们关系,并通过对差异性的承认达到认同,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共鸣关系,使得各种文明
内容提要 数智技术带来传播生态变革,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挑战和机遇并存。立足媒介化理论所强调的“媒介能动性”与“技术-社会”互动勾连的分析路径,认为“技道合一”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框架并与当下的媒介化社会现象呼应,其作为中华文明的构成要素与国际传播的逻辑诉求,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理念。未来的国际传播延续“技道合一”的媒介化治理理念,注重树立“人机物”日常互动传播意识、构建体
内容提要 公众参与在社区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社区治理中普遍存在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项目制治理将公众视为常规治理任务的主要完成者,通过制定“土政策”对有诉求的居民形成强激励,把治理任务科学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匹配给合适的居民去完成,并采用一个标准公平与柔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形成一套动员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机制。在项目制治理的运作中,社区负责“两头”,即制定“土政策”以获得资源并分解与匹配治理
内容提要 在新的治理格局中,支持性社会组织因其所具备的专业性、资源链接和平台化运营能力,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双向协同的作用。面对社区外部的资源方,支持性社会组织致力于建构开放性的社区服务平台,聚合多样化的治理资源,强化社区服务的有效性;面对社区内的居民,支持性社会组织通过服务拓展激活居民的选择性参与,通过参与式动员和项目化赋能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育。双向协同的有机关联,从多元主体联动和居民主体性发育两
内容提要 在多样逆境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增强社会系统韧性的重要保障,其关键在于汇聚多元主体力量以实现协同治理的效益倍增。平台企业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微观主体,在逆境事件中能够与政府面临的多重压力有效耦合,采用同质竞争和错位竞争两种模式展开功能高频迭代与互动即时创新,从而有效发挥数字化管理能力,重塑社会基础设施,实现平台生态的层叠增效。从非市场动态竞争的研究视角,利用“觉察-动机
内容提要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和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科学把握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理论内涵,关键在于明晰其作用场域和本质属性。“基层”在我国体现为由乡镇(街道)机关、基层自治组织、社区民众以及社区所在时空构成的统一体,“基层社会治理”实质是“社会治理在基层”,即在基层社会场域内发生的社会治理行为及其过程。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本质在于将法治基本理念作为应对基层社会领域治理失灵的价值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面临构建以我为主、自主可控产业链的新命题,“新质生产力”概念的适时提出为回答上述命题提供了关键有力的指引。从技术、要素和结构三个维度识别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认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破解传统发展路径下形成的“二元创新结构”。立足于我国逐渐积累的“新型大国优势”,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思路在于强化“大国供需匹配机制”“人力资本偏向型创新机制”“体制型部门与产业部门融合机制”及“产业
内容提要 我国采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土地卫片执法等一系列治理工具提高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效果。实践中,与制度内容不符、偏离制度目标、违背制度精神的象征性执行、替代式执行、观潮式执行、抵制式执行等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偏差行为广泛存在。原因在于:基层政府采取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偏差行为的交叉利益较高、组织成本较低,虽然技术治理提高了执行偏差行为的实施难度与私人成本,但基层政府官员会利用中央给予的灵活性、执行过
内容提要 话语作为一种权力深刻嵌入城市更新的空间生产过程中。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以南京老城南更新两个阶段为案例,将其中的话语权力建构过程置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三元论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并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更新反思过程中的学者话语建构过程,尝试阐明政府、学者与公众三方话语通过权力博弈与知识生产,干预城市更新空间实践的作用逻辑。研究发现:在城市更新中,权力呈现微观性与网络化特点,且话语、知识本身就是权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土空间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国土空间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国土空间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鲜明特征密切相关,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体系表现为全面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协调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这种格局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划分,还反映一个更广泛的经济、社会、环境目标的综合性协调发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体系的形成需要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特殊功
内容提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介入消费领域,商品与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深度绑定。人工智能技术借由重塑消费者自我认同,推动消费者与人工智能商品演变为一种具有张力的“威胁”与“协作”关系:一方面,人工智能商品替代消费者的独立决策过程,消解个体由知识与技能建立起的身份认同,形成对消费者主体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消费者的主体身份认同边界外,人工智能商品有望成为明确的协助工具,用以解放消费者。为此,在消费领域,
内容提要 敬畏自然是中华民族早熟的生态智慧的体现,在当下“长江病了”的危机中,对母亲河的敬畏成为重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及长江生态保护的关键一环。爬梳从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到当代对长江敬畏之心的重新唤起,乃是探究长江文化美学精神的新理路。如何将古代生态智慧与当代科学理论相融合,如何在新时代激发人们普遍的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畏感,便成为当前长江文化研究的题中之义。创新性提出母亲河长江的神圣性范畴,并借助古典
内容提要 学界对新诗音乐性的探讨层出不穷,曾提出各种关涉新诗音乐性的概念和构建设想,但均囿于“律”的概念范畴,将音乐性等同于“格律”“韵律”,导致新诗的音乐性探索一再陷入困境。“自然节韵”的出场无疑为新诗音乐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诗学概念和践行维度,既囊括了自然的节奏和韵调等音乐性质素,也跳脱出“律”的框束,真正契合新诗发展的自由化诉求,是建构新诗音乐性的可行路径。“自然节韵”的建构可从自然的节奏
内容提要 博物馆没有被互联网取代,但正在被数字化重新配置,进而呈现出数字式的公共性机理,可将其类型化为数据化下的可及性、场景性中的体验感等。其中存在数据泄露、数据被篡改影响版权认定、虚拟现实成瘾,以及侵害相关主体权益等风险。为化解上述风险,全流程保护模式成为可行方案之一。在国家政策规范的支持下,全流程保护因基于预防性理念预判风险并予及时化解而具有可行性;博物馆数字化过程中风险的多样性、多变性等特征
内容提要 东晋末年至刘宋时期,日本列岛上出现了整合“毛人”“众夷”及倭人的政治体。自辛卯年(391)开始,它还向朝鲜半岛发展。东晋攻灭南燕、收复山东半岛,恢复了对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影响力。日本列岛上的这一新政治体适时调整发展路线:一方面,寻求“倭国王”册封,以建立超越于豪族的倭王王权;另一方面寻求在刘宋官僚体系中获得高品官位,借助开府仪同三司的规制,以安东大将军府为最高军政机构,凭借使持节、都督
内容提要 北宋淮南东部的水利工程主要分为陂塘、闸澳、运堤及开河疏浚四类。分析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情况,可以揭示北宋淮南东部区域发展进程的若干特点。其中陂塘工程的职能由灌溉转向济运,功能趋于单一,这是淮东地区由供粮区演变为转运区的一个缩影。闸澳工程的推广大幅提升了河道节水效率,有利于漕粮转运,并加速了淮东向“转运型”区域转变的进程。运堤工程是为了解决“湖漕”问题,但其兴修加剧了堤坝东、西水系分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