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出题是个问题。有一个学校的老师拿来两篇作文让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写的,题目是《伟大鲁迅的革命精神》。两篇作文的病句很多,老师问我该怎样教学生避免这些病句。我看,病句这么多,毛病主要出在题目上。初中学生读了鲁迅的几篇文章,老师就要他们写鲁迅的革命精神。他们写不出什么却要勉强写,病句就不一而足了。 有些老师说《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母亲》之类的题目都出过了,要找几个新鲜题目,搜索枯肠,难乎其难
在新高考体制下,命题趋势遵循“无思维,不命题”的原则,特别是在语文科目中尤为明显。这一变化旨在通过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来促使高中教育进行相应的变革。为了落实“以育人为本、服务于选拔、指导教学”的要求,2023年全国高考的语文试题的命题者特别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从多个角度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涉及观点形成的合理性、逻辑推理的准确性、论证过程的严密性,以及表达技巧的清晰度。为了响应课程
项目化学习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理念指导和策略抓手。当前的语文项目化学习呈现出丰富的情境,如设计明信片、征文比赛、展览馆布置、拍摄微视频等。学生置身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有关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发展核心素养。 当前的语文项目化情境,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情境设计与学习目标分离,项目化情境的设计热闹、新颖,形式大于内容,罔顾学习目标指向;二是项目化情境的设计虚假,背离学生的生活经
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常见技巧,多见于诗词和隐喻性的文本。它通过具体的物象——一个物体、一个动作或一个符号,指向或暗喻更加抽象的观念、深层的思想或复杂的情感。这种手法的特点在于其多样性,即同一个象征可以有多重含义;在于其隐晦性,不直接明说而是借助象征让读者自行解读;在于其多义性,不同读者可能从同一象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在于其启发性,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象征使得文学作品层次丰富,给予读者更
《伟大的悲剧》属于传记类作品,它以史为镜,将历史文学化,以写人叙事为主,在曲折跌宕的情节变化中再现历史人物。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在1912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五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征服极点,快到极点时却发现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捷足先登,最后他们在归途中遭遇无数困难,悲惨死去的故事。因而,诸如《伟大的悲剧》这类的史传文学既是历史,又是文学,即文学性传记作品。史传文学在初中学段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存而统一的特点,工具性指向语言运用、语文实践和思维,人文性指向情感、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侧重又融为一体”,把握语文课程整体交融的特点,在坚持语文本位,落实语文要素,立足语用价值的同时,尽量把师生“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体会作品的情感,实现师生的“精神向往”。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学生在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辛弃疾晚年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之一,在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虽然均有收录,但实际教学情况却存在不小差异。相较于高中语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中职语文针对该词的教学往往以“释义”为重点,希望通过解读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作整体内涵,即便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理解能力,也容易出现解读不够深刻的问题。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全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编者安排了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由于这些文本写作的年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较大的距离,讲述的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也存在较大的距离。例如,《一个粗瓷大碗》中在说到抗战时期,战士们生活艰苦,只能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其中“粗瓷大碗”“橡子面”等这些事物学生从未见过,课堂上甚至有学生表示想尝尝野菜的味道,因为他的爸爸说过野菜的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的
统编版语文教材强调单元整体性,编者围绕相同或相近的人文主题选编教学内容,如七年级第一单元主题是“我与自然”,这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单元,选录的几篇文章以抒情或写景散文为主。笔者以《春》和《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教学,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 一、读:感知美文意境美 经典文本,百读不厌。美文的教学,其传统而又经典不衰的方法就是“读”。《春》《济南的冬天》深得“读者”的喜爱,在网
思辨是思维的核心,语文是一门注重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从语文学科来看,思辨力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是依托语言文本借助语言信息进行逻辑推论的思考能力,指向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新课标不仅提出思辨性任务群,也要求将思辨力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和批判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围绕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实现深度的、纯理性的体验和思考,逐渐培养深度思维和理性精神。 在统编版语文
新课标指出,作业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局限性强,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教师秉持因人制宜的教育理念,设计分层作业,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既能确保作业符合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体验中有效提升语文能力。笔者以《曹冲称象》为例,阐述如何借助分层作业培养低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设计基础型作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新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新课标推出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该任务群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学类课文中,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在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在文学创作中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思考。文学作品类课文是统编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一般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设计,教师如何教学承载学习任务群目标的单篇课文呢?笔者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猴王出世》为例,探索任务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把握学习目标,能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精准地突破课文重难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与知识储备,所以在文本分析与理解方面势必也会呈现不同的效率。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课文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有的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文本的学习目标,有的学生在文本的理解方面会出现偏差。这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文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文学想象。因此,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的指导。在阅读指导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分析方法、技巧,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设计问题,引导定向猜测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笔者认为要因文而异,长文短教,做到“略”中求精,“减”出精彩, 同时也要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做加法,让阅读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知识,减负增效。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阅读教学内容加以深度研究,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倡导教师统筹安排好学生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生活,将自由与集中、自主与安排、自能与引导、自觉与综评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形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在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笔者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开始,让他们经历“自由、自主、自能、自觉”的螺旋上升的阅读过程,实现“阅读浸润心灵、读书促进成长”的课程育人目标。 一、营造氛围,自由选读 如今,音、像、画
新课标提出了“任务群”这一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课堂阅读教学目标,将相应的学习内容,重点难点,及时转化为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浅析基于任务驱动的阅读教学优化策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一、设计驱动任务,明晰阅读方向 在任务群中,任务是核心,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驱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任
在“双减”背景下开发多元化语文阅读作业,旨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展其视野,在达到激趣目的的同时,实现学习路径上的减负增效。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能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显著提升。 一、课文拓展型阅读作业,重在习得阅读技巧 拓展型阅读作业,就是将那些与学生学过的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中习得阅读技巧的一种作业。 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为例,当海力布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基于教材的自然单元,将同一单元中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学生的具体学情,通过重组、整合等方式建构一个主题单元,引导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基于教材的自然单元与基于学生学情的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有逻辑性的抽象思维开始成为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一年级上册《劝学》一文为例作若干探析。《劝学》一文的作者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自读课文安排了阅读提示,部分课文中出现了一些随文批注,真正体现了自读的要求。有些教师认为这样的自读课文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实际上自读课文教学与传统单篇课文教学有很大区别,需要放在单元视域下进行,以对应统编教材建构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的学习要求。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弄清楚该篇自读课文在单元整体中承载的教学任务,再结合文体特点、具体学情,探索适宜的自读课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思维能力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并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与教材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分析、想象、比较、推理、判断,让思维活动贯穿阅读的全过程,在提高学生阅读能
在记叙文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什么?最直观的解释就是别人没看到的,你看到了;别人看到的,你看得更加精细;别人看了大致的整体,你能看到局部、细节。事实上,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写好记叙文至关重要。 一、围绕环境描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记叙文中,环境描写具有点明时间、渲染氛围、映射情感的重要作用。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表达不一样的美。 (
新课标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出“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具体要求。荣维东等学者依据各个学习任务群中涉及的写作内容进行类型分类,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的写作教学进一步提炼成“创意性写作”。这种运用语言文字或多媒体技术进行的创造性写作,在一线中学写作课堂中较为罕见——教师对其认识存在偏差,在操作上也缺乏范本的参考。 笔者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动物”的教学为例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强调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时,教师也应积极设计与课文语境、学生生活经验、潜在读者等相一致的实践情境,激发他们表达的热情,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质量。 一、基于课文真实语境开展练笔实践 每个人在说话、交谈等口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充分贯彻这一理念,在其编排中创造性地设置了习作单元。其中,“初试身手”这一板块,从其编排位置来看,处于讲读课文与习作例文之间;从其作用来看,处于阅读与写作之间,目的是推进阅读向习作转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浅析“初试身手”的教学实践思考。 一、契合单元理念,助推先写后学 新课标强调以大
读写结合是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涵盖了形式、内容、目标和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学生要提高写作技巧,必须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来吸收语言的精华;反之,学生要增强阅读能力,写作练习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支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探索并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路径。 一、以读促写,习得写作方法 从阅读到写作是语文学习的
“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是新课标提出来的关于写作方面的要求。其中,“具体”被置于“明确、文从字顺”这两大要求之前,足见其重要性。纵观现行统编版语文教材,“写具体”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学段主要体现在“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里,第三学段则分散到各个单元习作的实践之中。学会对人、事、景、物的细节进行观察、思考、体验,以细节刻画的方式把习作写具体,这是我们重点指导学
深度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总的方向。深度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思想。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认为,“深度学习不是盲目地增加知识量,提升知识难度,深度学习是一种意义理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不仅要立足于语文学科视角,更要立足于学生的语文认知、思维视角,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生命成长视角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追求深度语文学习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梳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深化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深挖作品内涵,对文本内在联系进行思考和研究。在研究性学习中,梳理文本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语言的细微差别。在思维训练方面,梳理可以助力学生构建严谨的逻辑框架,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一、梳理文本脉络,深挖作品内涵 在深度语文学习中,梳理文本脉络是开
美育,即美感教育,是通过美的感知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我国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化,小学语文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美育有助于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氛围美、人物的形象美、环境的自然美和语言的节奏美。其中,教材的插图可以通过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教师是插图的筛选者 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这种能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还培
基于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语文教学,要以优秀的文化成果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系列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既习言又悟意,在言意共生中促进精神品格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一、感受理解,丰富语言经验 向课文这个例子学习语言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最佳路径。根据统编版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教师围绕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循序渐进
语文学习情境是载体,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意义非凡,引人注目。笔者以《老王》的阅读教学为例,浅析初中语文情境创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方法。 一、价值意蕴 新课标将“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种,这些情境有着不同的教学价值。 1.个人体验情境更新认知图式 个人体验情境是学生个体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包括阅读教学中的个人感悟和写作教学中的个人表
问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媒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教师通过设计核心问题、主问题、关键问题,能让学生认识、把握知识的内涵、意义。长期以来,问题解决式的教学往往被认为理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其实,在语文学科中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而且包括语法知识、语用知识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大问题、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为凝练的概括与表述。“文学阅读”就是要从语文学科课程本质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的课文;“创意表达”则要求教师将语文学科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表述。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对教师语文教学的本质性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也是对学生写作素养的一种本质规定与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文学阅读,引导学生创意表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的语文学习之旅应当成为学生的生活之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共生。生活化语文教学是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将任务群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对语文展开自主性、自能性的思考、探索,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精心设计任务群,推动学生进行生活化语文学习。 一、立足大概念,设计任务群 任务
通过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品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单篇课文聚焦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同类文本的对照、对比阅读,因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在教学中,笔者立足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基于学生审美创造素养提升,借助单元内多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
从情感特色和语言风格来看,南朝民歌几乎是清一色的爱情诗歌,情感缠绵婉转,语言细腻精致,南朝民歌的这种特点在和北朝民歌的对比中显得更加突出。虽然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但是在题材内容上远比南朝民歌丰富得多,内容也大多写实,反映北方人民的现实生活。尤其是诗歌中体现出北方人的朴素、直率、尚武甚至对英姿飒爽女性的赞赏和尊敬。北朝民歌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尤以《木兰诗》中的木兰最为动人,这也奠定了《木兰诗》在北朝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古典文学、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然而,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创新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现代文化进行课程内容创新,还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思考如何进行更加清晰的现代化解读,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焕发新的活力。 一、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元素,结合现代诗进行分析 将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元素与现代诗学理论相结合,有助于
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性要求。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翼。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是无法割裂而存在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指向。读写结合,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掘读写结合的素材,探寻读写结合的契合点,优化读写结合的指导。在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探究时空,引导学生对读写内容进行思辨,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是最好的抓手。新课标首次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学习任务群,在避免课堂教学碎片化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围绕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任务 1.结合学习主题,精心设计任务。在同一单元中,虽然单元要素是一致的,但是不同板块的教学侧重点不同。针对学习任务群的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进行编排,便于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新课标强调,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更新的、以单元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导读引领,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每个单元配备了详尽的单元导读,这是大单元教学的启动点和最终落脚点。单元导读信息丰富,主要阐释单元
针对跨学科教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要在清晰认知自身肩负教学职责的同时,认真分析小学生的认知与成长需求,积极总结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语文教学为核心,积极探究多元化教学方式,尝试打破学科间存在的教育壁垒,在多元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指导下,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实践范围,利用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感知语文学习的
跨学科教学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任务群之一,具有整体育人的优势。语文跨学科教学,要立足语文学科,科学地跨到其他学科,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学”,实现语文与所跨学科的互动。教师应深入研读新课标,理清跨学科教学的价值,把握跨学科教学的设计路径。 一、跨学科教学的价值 新课标指出,跨学科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表明语文跨学科教学的
经典作品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作品往往凝聚了人类的生命实践智慧,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课程目标要清晰化,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课程编排要整体化,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课程落地要立体化,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课程评价要多元化。教师不仅要发掘教材中的经典,更要充分发挥传统经典作品的育人功能,彰显传统经典作品的育人价值。在教学
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准备的重要途径,中年级语文作业在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中更是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教师布置作业还存在作业类型比较单一、缺乏目标意识、作业难度没有梯度、作业结构缺乏整体性等问题,这就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大部分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还有部分学生是寄宿生,作业是无法依靠家长辅导完成的。基于这样的学情,怎样
新课标针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整体性学习要求,统编教材的编者在四年级的教材中分三个单元以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梯度地安排相关的训练,落实这个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训练,又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与路径。 一、围绕标题补充信息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顾名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