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全国检察长会议、全国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检察权运行制约监督的研究,助推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本期《聚焦》栏目围绕“检察权的规范运行”策划专题,约请检察官从刑事检察自由裁量权规
摘 要:规范检察权运行是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部署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强对民事抗诉工作中检察权的规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案公平正义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民事抗诉工作在监督理念和定位上容易出现偏差,与再审检察建议“双轨并行”、人员权责分散、环节较多、周期较长易引发风险,调查核实和听证不够规范、大数据和“外脑”借助不足,且管案、管事、管人的难度较大。应不断更新监督理念、优化案件受理方式,规
摘 要:检察委员会作为检察机关的最高业务决策机构,是检察权行使的最高一级办案组织,其在运行中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符合司法责任制和司法亲历性要求,强化对检察官的监督制约。当前,检察委员会机制运行中还存在着议事范围不明、质效不高、责任不清等突出问题。为更好落实司法责任制要求,应通过规范议题范围、增强检察委员会委员亲历性、加强办事机构建设、明确司法责任承担、加强对下指导等举措,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检察委员
摘 要: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确保检察权公正高效权威运行的有力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之一。人民监督员制度具有监督范围广泛性、监督方式多样性、监督程序简便性、监督意见约束性四个特性,在全面规范检察权运行中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实践中,应通过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优化参与路径、增强监督刚性等方式进一步保障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发挥人民监督员制度价值。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 检察权运行 外部监督 人民
摘 要: 检察机关在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过程中,探索形成了“简式合规”与“范式合规”两种合规模式。合规检察建议具有节约成本、灵活简便等优势,是开展“简式合规”的主要手段。但涉案企业合规检察建议还存在质量不高、落实不严、刚性不足等问题。对此,应当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引入专家“外脑”、加强对下指导等方式切实提高涉案企业合规检察建议质量,通过把握检察建议制发时机、加强跟踪监督、强化行刑衔接等方式增强建议整
摘 要:当前司法实践中,涉土地经营权纠纷问题频发。广西壮族自治区2014—2023年间的司法判例显示,土地经营权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地界不清、土地权属紊乱等历史因素,土地收益增加以及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的现实因素等。从检察能动履职促进土地经营权纠纷长效化解角度出发,检察机关应积极融入社会治理,通过推动完善土地流转配套保障机制进行源头预防、强化调解和仲裁等非诉机制化解纠纷、加强民事检察精准监督推动矛盾
摘 要: 目前我国假释适用率整体较低。社区矫正工作中,假释罪犯调查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难以保证、监管矫正不到位等因素会对假释的适用造成影响。当前形势下推进假释制度适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及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改进调查评估工作,完善衔接配合机制。依法对假释案件办理实行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应充分发挥社区矫正检察监督职能,加强对假释罪犯社区调查评估的监督,通过将日常监督与巡回检察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法
摘 要: 在轻罪立法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司法机关引导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后予以宽缓处理的宽缓机制应予以重视。以醉驾案件公益服务考察机制为例,实践中存在公益服务功能定位、制度适用范围的争议,存在考察时限过短及考察内容过于简单、监管评价难以全面真实反映情况等问题。为此,建议将公益服务作为品行纠偏的悔改表现情节纳入附条件不起诉程序,保证一定期限的考察时长,强化深度考察评价,并通过行刑衔接强化问题治理。 关
摘 要: 司法实践中,“主观目的”的判定一直是目的犯认定的难点和疑点之一。目前对于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引入刑事推定证明方法来破解诈骗案件中行为人主观目的认定难的问题,弥补我国相关案件认定方法的缺失,也能避免直接认定带来的不利后果。在使用刑事推定方法时必须坚持主客观相一致原则,明确案件所涵盖的基础事实以及刑事推定的步骤;检察机关还应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对审判活动进行监
摘 要: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是对贿赂犯罪的源头治理。行贿罪虽与受贿罪是对合犯,但在司法实践中查办的数量远远小于受贿罪,二者认定相关刑事责任时存在不同的构成要件,即是否要求“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存在差异,是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刑法修正案(十二)》进一步明确对一些严重行贿情形加大刑事追责力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行贿惩处偏弱的问题。但在司法实务中,如何准确认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存在一
摘 要: 检察机关依托民事检察职能主动参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高质效办理了一批民事检察监督案件。该批案件具有地域性差异、多样化、开拓性等基本特征,但同时也存在案源不足、民事检察职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亟需检察机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监督意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提升履职能力等,做实做足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民事检察监督工作。 关键词:生态环境 资源保护 民事检察监督 民法典 绿色原则 近
摘 要:民事虚假诉讼是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较为突出问题,其对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检察机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净化诉讼环境,常态化开展虚假诉讼监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但基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在工作开展中还存在案件线索获取与甄别难、依职权的类案监督多局限于传统领域、数字化应用能力还存在一定欠缺、外部监督合力未形成等问题。为了提升民事虚假诉讼监督工作质效,需要进一步健全线索发现
摘 要: 行政犯从属性、独立性原理以及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奠定了行刑反向衔接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可按照刑事责任型、线索移送型、合规不起诉型三种类型建构反向衔接规则。刑事责任型的衔接性质上属于非刑罚化的刑事责任实现,检察机关应对行政处罚提出具体意见,检察机关刑事检察部门主导实质性审查,行政检察部门承担程序性审查、协调归口以及后续跟踪落实职能。线索移送型的衔接本质上是行政违法线索移送,是否以及如何给予
摘 要: 民营企业行政合规仍处于空白状态,探索民营企业行政合规内容于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福祉皆大有裨益。检察机关有必要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充分运用行政检察中的“两法衔接”、争议化解、非诉执行、行政公益诉讼、社会治理等手段,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社会治理监督畅通行政检察参与民营企业行政合规的路径。 关键词:行政检察 民营企业 行政合规 行政行为 结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以“惩治”
摘 要: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我国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赋予了检察机关提起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诉讼资格。但在个人信息保护实践中,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受案范围模糊、起诉主体范围与顺位不明确、诉讼请求适用不完善等。对此,应当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合理拓宽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受案范围。检察机关应当积极能动履职,高质效办理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摘 要: 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司法适用中,公益诉讼主体的请求依据仍欠缺正当性,适用要件中的主观条件仅有“故意”也无法充分实现惩治侵权人目的,不利于重大过失型受害方的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虽然将违法性要件中的“法”限缩为狭义法律,但具体适用中,多以刑事违法作为承担惩罚性赔偿的依据,难免有重复处罚之嫌。此外还存在后果严重性的客观判断、惩罚性赔偿金的归属
摘 要: 秉持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两高两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进行全面细化。检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实践,存在封存机关不统一,封存程序、救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保障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高质量运行,应明确将检察机关作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管理的统一主体,加快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库,完善
摘 要: 优秀的未成年人检察文化品牌由识别度高的品牌名称、寓意深刻的品牌内涵、多种形式的品牌载体构成。打造未成年人检察文化品牌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检察公信力,扩大未成年人保护“朋友圈”。目前未成年人检察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缺乏稳定价值目标、创新不足、宣传形式单一的问题,要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长期实践摸索中积蓄创新的动力源泉,形成全媒体视角的宣传格局,使未
摘 要: 分案制度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让适合的人办适合的案件从而实现整体办案质效的提升。实务中,现行分案制度出现由于分案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而影响员额检察官的办案和工作效率的问题。为破解前述问题,分案管理工作应以个人能力需求提升为导向、以优化分案制度为抓手,通过大数据从人员、案件数量以及难易程度三个维度合理测算分案指标,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合。 关键词:分案制度 司法供给侧 司法规律 分案指标
摘 要: “案-件比”等案件质量评价指标在全国检察机关印发实施以来,呈现出对司法办案的积极引领效果。后经三次精简指标,均将“案-件比”作为评价指标继续保留。鉴于前期一些地方在适用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背离,甚至偏离制度设计的初衷现象,需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防范纠偏。应坚持将维护当事人的正当程序权利放在首位,不断淡化“案-件比”的考核功能,着力夯实“案-件比”前端控制的基础工作,深度挖掘“案-件比”在检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