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提炼总结与升华。本文在总结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学理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在,是为了引领数字文明时代的工业革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范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中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具体表现为经济长期低速增长、持续通缩、消费持续疲软、私营部门投资长期不足和低利率成为常态。分要素来看,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呈现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日本潜在经济增速维持在0.5%—1%,增速缺口多数年份为负,且绝对值明显拉大。通过国际比较可发现,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属正常现象,但在面对“黑天鹅”事件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成为后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根本遵循。本文在梳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金融资本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提炼出金融高水平开放的生成逻辑,即金融高水平开放是在货币开放的基础上,金融资本借助于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载体实现跨境自由流动并完成积累和增殖,同时规避货币、货币索取权或证券形式的权利证书的快速积累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的经济过程。中国金融开放的实践进程
摘 要:锻造产业链韧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本文基于“企业能动性适应概念界定—类型划分—锻造产业链韧性作用机理”的逻辑框架,构建企业既通过连续性适应增强技术韧性,又通过非连续性适应增强业务韧性,最终上下游企业通过能动性适应协调互动合力锻造产业链韧性的理论框架。本文以中国轴承产业为例,将目前轴承产业链韧性提升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起点,代入具体情境进行深入分析
摘 要:数字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依托数字经济助力僵尸企业治理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全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僵尸企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够显著降低僵尸企业比重,可发挥僵尸企业治理效应;数字经济的僵尸企业治理效应在非资本密集型行业、非出口型行业、非资源型地区和经济发展压力较
摘 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演进趋势,基于1988—2018年六轮CHIP调查数据,运用收入再分配效应分解方法,从政策规模和累进性等角度研究了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为代表的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总效应和分解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收入再分配政策具有显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且这种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在三十多年间持续增强。特别是随着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范围和政府转移支付规模的逐步扩大
摘 要:税收激励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实现经济绿色转型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交叠双重差分(DID) 模型实证检验了税收激励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其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绿色投资成本和强化市场竞争三个机制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调
摘 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是否也是实现平衡增长、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的企业创新发展指数,采用2015—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创新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创新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但对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创新发展对行业内企业间劳动收
摘 要:数字时代组织的形式、边界和运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也面临着宏观环境不确定性、风险突发性、多变性等多重考验,这使得组织韧性成为管理与实践领域新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将业财融合这一数字时代新兴的管理模式上升至组织战略层面,基于2006—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业财融合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业财融合能够提升组织韧性;
摘 要:为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课题组对全国64个自贸片区进行原创性的定量评价,并在指数开发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课题组建立国内首套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库,并在已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评估基础上,结合高质量发展内涵和新发展理念,构建了更全面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从制度创新、金融发展、企业经营、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