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张舜民《画墁集·跋百之诗画》)在中国艺术门类里,诗歌与绘画有着许多共同点,“诗画一律”“诗中有画”,也成为众多古代诗论家、画论家的名言。王维既是名画家,又是大诗人,在诗、画领域和诗画相通方面均堪称典型代表,其创作经验以及后人对他的相关评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继续讨论的话题空间。 王维的诗画及其关联 唐代有众多诗画兼能的大家、名家,但若就艺术成就和影响论,王维无疑是
王茹同学是我招收的第二届博士生,彼时她能脱颖而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实力不俗。遥想2009年,北师大的博士招生还在执行着严格的考试制度,并非近几年实施的“申请考核制”。这就意味着考生要想笑到最后,初试成绩不仅需要过线,而且还得过硬。当其时也,文学院的博士生复试有两套方案:或者是初试完毕后紧接着复试,所有考生全部参加;或者是待初试成绩公布、外语划线之后,再按比例确定少量考生前来复
把西门庆和韦小宝扯到一起,乍一看,很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西门庆者,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配角,《金瓶梅》中的中心人物。按书中所说,是北宋末年的商人、豪绅;按作品问世的时间算,则应算是明代的“产品”。 韦小宝者,小说《鹿鼎记》中的主角。按书中所说,是清康熙年间的人物,是个出身妓院的小无赖,又莫名其妙地成为江湖大帮会的龙头老大,还兼着朝廷一等鹿鼎公、抚远大将军;按作品问世的时间算,则是地地道道
思想是旷野而不是轨迹。书,则可能是这个旷野中的鲜花河流,淡淡白云,欣赏美景,心情愉悦;也可能是身下的荆棘,摘择不掉,刺痛人的内心;还可能是远方的高山,让人仰止,更可能是天上的北斗,为人指明方向。当鲜花、河流、荆棘、高山、北斗,汇集到人内心的世界,赋予它阅读和思考,就变成了奶和蜜,成了人的力量源泉。 高山与北斗 一位小姑娘大学毕业要去国外留学。姥爷依依不舍。临别之际,姥爷就给外孙女做了一份礼物。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是初盛唐著名的宰相诗人,其风度和才华深得玄宗赏识。以至每次举荐人才的时候,唐玄宗都要问道:“风度得如九龄否?”(《旧唐书·张九龄传》)风度,指人的内在修养和气质呈现出来的独特神姿韵味,体现为言谈举止的端庄雅致、才华能力的超逸绝伦。能让“英断多艺、仪范伟丽”的唐玄宗如此欣赏赞叹,可想见其人风采。张九龄以二十卷《曲江集》在唐
耒阳,向被誉为荆楚名区、三湘古邑。这里有一条圣灵的耒阳溪,发源于湖南省汝城县耒山、桂东县万洋山,上游与郴水相接,流经耒阳县,西北流至衡阳入湘水,是唐代从衡阳逆水南下的一条重要水道。耒水流域发生过不少神奇故事:耒阳,据说是炎帝创耒之地,后来养育了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张良、杜甫、韩愈、朱熹、张栻、湛若水、邹守益等都与耒水情牵意连。下面谈的这个故事围绕着张九龄、戎昱二人和一首诗《耒阳溪夜行》展开。 张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最有盛名,开元贤相张九龄比李白年长24岁,他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诗, 亦“足于太白相敌”也。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艺术审美 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是一首五言律诗。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开元十一年(723),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选集,此书影响深远,问世不久就“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被视为唐诗入门读物的首选,也成为唐诗选本里流传最广远的选本。该选本以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二首为《唐诗三百首》的开卷之作。我们以为,深究其原因,是很有意义的。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
一句源自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的话“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人士的标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却是慰藉世人的心灵鸡汤。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它使得前者心安理得,也让后者心甘情愿。而无论如何解读,当陈祖芬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优化研究》(以下简称该书)摆在我面前的时候,自己似乎与巴斯德感同身受。这种感觉一方面来自我们从事的职业,我
在文物收藏捐献方面,张伯驹先生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文物鉴赏家史树青评价他说:“张伯驹的爱国行动,可以称得上是民族英雄。”张伯驹在文物收藏的名声和故事超过了他的婚姻传奇,也掩盖了他在诗词、戏剧和书画方面的成就。何以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他所收藏的书画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巨大,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国宝无价”,更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二,他收藏情怀和捐献义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三
以阳求均势,阴招暗中藏。 决胜不留情,颠倒亦呈祥。 营养学和烹饪学虽有关联,但是角度不同。说碳水化合物补充能量,蔬菜补充维生素,肉蛋补充蛋白质的是营养学,是讲基本规律的。这一点,类似前面说的阴阳致胜篇,“不同小搏大,同门弱输强。自我否定处,应变以为常”说的是取胜的基本规律。烹饪学是为了让人吃得舒服又健康的学问,讲操作层面的规律,里面有炒菜的学问,有做主食的学问。致胜篇里讲打胜仗的基本规律,现在
杜甫七律之演进的几个阶段 中国文字之特色,是单形体单音节,无论赞成或反对,这个特色原来就适宜于讲求平仄及对偶,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形成的事实。所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诗歌,一直都向着这一方面在发展,迄于唐代,五言律诗既已先获得优异的成绩于先,则按照理论来说,七言律诗较之五言律诗每句多了两个字,其缺点固然是增加了两个字的麻烦,而随之而来的优点,则是也增加了两个字的艺术之精美性的表现的机会。所以七
叶嘉莹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登坛说法而又著述不辍,其目的便是要持守自己的初心,躬身实践她内心中始终存有的那一份“任重而道远”的诗教传承志意。她在讲演中曾多次提及,“我知道古典诗词这么多美好的东西而不把它说出来,我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表面上看来,她是本着谦逊的态度对自己“好为人师”做一个合理的辩解;实际上,我们从她的所行所为中可看到她身上所担有的一种“士”之难能可贵的精神品格。先生因其渡海迁台
有豕方有家。这可以由汉字“家”的构成一目了然。中国古代先民在殷商时期所创制的甲骨文中,将“家”字分成两个部分,上面是“宀”字头,代表房屋,即居住之所,下面是“豕”字,即“猪”。从“家”字的构成可以看出至少在汉文字发明之前,“猪”已作为被驯化的动物,与人类同居一室,并成为人类家居生活的重要“伙伴”,乃至重要一员,是构成“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即以我个人而言,对猪抱有特殊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鹖冠子》一篇,其作者为楚人,因居深山,以鹖鸟之羽饰冠,故号鹖冠子。据说,鹖乃一种猛禽,似雉而大,性喜斗,其同类被侵,辄往赴救;因其勇于斗,兼有同类相死之义,故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尝以鹖冠作为赵军服饰之冠。此书作者虽隐居幽山、衣弊履穿,却有着强烈的经世、济民之志,其学以道家黄老思想为宗,兼及刑名道法、阴阳数术、兵家等说,其文博辨、宏肆。书中所谈论政治、军事、人情、法令等内容皆有
据说郭嵩焘曾说过: 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 胥吏弄权,古已有之,清代独特性何在? 清代最出名的“绍兴师爷”汪辉祖,曾引述友人邵晋涵的话: 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名而已。三种人者,幕宾、书
唐诗之路是唐诗发展唐诗创作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唐代诗人因科举应试、入京求仕、朝廷任命到各地任职、贬谪各地、漫游、隐居、避乱等各种原因常常游走于全国各地,他们的很多诗歌写在“路”上,他们把诗歌带到各地,把各地的山川生活写入诗中,也把文化带到各地。这就形成“诗路”。清代到民国,一些人重走唐代诗人走过的蜀道、三峡和西域,写纪行之作。自1946年到1983年,严耕望以37年之功,写成《唐代交通图考》。交通
《唐诗三百首》自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问世以来,一纸风行,成为最流行的一个唐诗选本。中华书局“国民阅读经典”丛书本《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选,张忠纲评注,责任编辑陈虎),是各种《唐诗三百首》注本中最好的一种,因为正文之前带有作者简介,正文之后带有题解、注释和评析,皆要言不烦,切中肯綮。但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一些瑕疵,而这些瑕疵在再版重印(2019年5月北京第1版、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 这是一个有关两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名叫吕雉,早年跟着夫君刘邦一起创业。晚年时,她成了权倾天下的吕后。另一个女人名叫吕嬃,她是吕后的妹妹。吕后对她爱护有加,把她封为临光侯。但随着吕后的过世,深感无力的吕嬃在悲凉的氛围中登场,谱写了一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悲歌。 时值辛酉(公元前180年),高皇后吕氏治国之第八年的秋天。长安,笼罩在一片不祥
我的外婆出生在旧社会,是个文盲,在我小的时候,她经常念叨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后来我上学了,知道了这句话来自《增广贤文》。这“万般”不是指各行各业,而是指人的各种活动;这“高”也不是讲地位高,而是讲品位高。所以,这句话整体的意思应该是:人们所有的活动中唯有读书的品位是最高的。古人还说过,“天下第一等好事是读书”“世上只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那么,读书到底有哪些好处呢?我是70后
出版是人类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留存集体记忆的基本方式,是能使意识、观念、语言、构思、设计、表达得以物质化且远距离、隔时空传播的一种创造发明。最早创造图形、文字的文明古国都有不同的出版探索和发现。中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在记录祖先历史活动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五帝时期,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说,所以就有“皇帝问道”的记录、《尧典》和《舜典》之传说。从考古发现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