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历史”的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被费孝通所完善,并在中国艺术人类学界的不断运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当今为人类社会所应用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亦越来越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文资源具有“遗产资源”的属性,因为它往往是以遗产的形式呈现的。遗产资源不仅是当今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当今经济(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等)发展的入口处。正因为“遗产资源”这一概念的出现,历史就不再
摘要:我们在寻求对艺术存在的理解时,真正需要注意到的是人在创造艺术之时,其心灵发展史的根基或基础。曾经的历史观可以在一种编年史意义上的坐标系模式与结构化理解模式中寻找到各自的解释空间,但如果真正能够从人类的心灵史入手,显然还可以有第三种历史理解,这就是基于人的认知能力而有的映射与投射机制之间相互转化作用的形态发生。这种相互作用,从根本性意义上而言便是一种映射与投射之间的连锁转换,而人自身的能动性存
摘要:关于美好生活的人类学研究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语境中拥有强大的学术生命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不仅可以赋能数字社会的建设与探索,也有助于推进国民生活的数字化转型。今天,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平台社会,已然成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技术基础,对此可以从数据化、商品化、多元化和集中化、个性化、全球化等五个方面来认识与把握。互联网平台在衣、食、住、行、休闲等方面带给我们美好生活的
摘要:人类社会中的互惠交换习俗目的何在?这是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恒久命题。其中,“库拉交换”与“礼物交换”是交换习俗的核心命题。物的交换习俗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莫斯认为,库拉交换是“竞争性的总体呈献体系”,即一种互往关系。韦娜认为,库拉交换旨在获取声望并提高社会成员在地方社会中的信誉。穆恩认为,库拉交换通过改变流动路线,进而生产新的社会声望。斯特拉森在研究哈根人的“摩卡交换”时发现,礼物交换旨在为首领积
摘要:在当代社会,民俗研究中的个体关怀取向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认同是反映个体生活状态和体验的重要维度,重点要反思“我是谁”“我应该怎么安排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三个核心问题。传统社会中的民俗作为一种服务日常生活的文化,会促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认同:一是通过增强家族认同和地方认同建构个体的身份意识;二是通过内化日常知识指导个体的日常实践;三是通过诠释和表现价值观念赋予日常生活
摘要:美国并未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美国公共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非遗公约》的核心理念与基本框架。以1999年教科文组织和史密森学会联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为切入点,细致梳理会议对1989年联合国《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的评估,以及如何针对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关切,调整民俗传统保护方式的探讨。会议从根本上奠定了2003年《非遗公约》的基础,而史密森民俗生活中心的学者
摘要:基于权力本位的“自上而下”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方式,若缺少“群体”和“社区”的广泛参与,容易形成“文化筛选”和“文化阶层化”;基于聚合性本位的“承上启下”的“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认定方式,在突出个体代表性的同时,可以有效抑制个人主义倾向并培养集体精神;基于民间认同和群体认可本位的“自下而上”的“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方式,在可以认定的人员基数和地域范围上要更加庞大和广泛,本质上也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