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泡沫体积分数对硅酸钙浆体的导热系数以及导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将废旧硅酸钙与发泡剂按不同配比混合,进行高温导热系数和涂层隔热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泡硅酸钙的隔热性能。结果表明:泡沫体积分数为70%的发泡硅酸钙隔热性能最好,在100~400 ℃时导热系数为0.051~0.073 W·m-1·K-1;在加热管温度为400 ℃、涂层厚度为2 cm时,材料表面温度低至140 ℃
摘 要:研究了碱激发剂模数和硅酸钙掺量对偏高岭土-硅酸钙地聚物的物相、微观结构以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偏高岭土和硅酸钙在碱激发剂的作用下发生溶解-聚合反应,生成水化硅铝酸钠(N-A-S-H)胶凝材料,当碱激发剂模数为1.3、硅酸钙掺量(质量分数,下同)为30%且养护期为28 d时,制得的偏高岭土-硅酸钙地聚物的结构致密,其抗压强度达到9.1 MPa。 关 键 词:偏高岭土;硅
摘要:确定正渗透有机汲取液的最优组合与最佳配比,探究有机汲取液渗透性能的稳定性与处理工艺的可行性。以乙醇、葡萄糖、聚乙二醇为基础配制3种有机汲取液,对3种汲取液的水通量、反向溶质通量、特定水通量在2种不同膜朝向下的变化情况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性能最优的有机汲取液为1 mol·L-1的葡萄糖溶液;有机汲取AL-DS模式下的水通量与反向溶质通量大多大于AL-FS模式。 关键词:正渗透;有机汲取液;水
摘要:采用一种简单的化学沉淀法,在室温下制备出以锌为节点的菱形十二面体金属有机框架ZIF-8,随后通过将产物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得到MOF衍生ZnO。通过对其成分和形貌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研究不同温度热处理下的ZnO纳米材料的气敏性能变化。测试结果表明:在体积分数1.0×10-4的乙醇气氛下,400 ℃热处理后的ZnO纳米材料相较于450 ℃和500 ℃煅烧后的材料,其对乙醇有着更高的响应度
摘要: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添加量对硅酸盐基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抗压测试、扫描电镜(SEM)、断层扫描CT测试技术,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前后硅酸基盐材料抗压强度、压缩模量、压缩形变的变化,分析了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硅酸盐基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当硅酸盐基材料中羧甲基纤维素钠质量分数为1%时,可改善硅酸盐基材料的孔径分布,并提高了孔壁的密实度,使硅酸盐基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压缩
摘要:由于土地利用、环境、CO2捕集的能耗、碳矿化与大气捕集的高昂费用,人们对BECCS技术的认知还不够深入。总结了 BECCS与生物质热解的耦合机制,旨在将生物质能与CO2捕获、埋存相结合,达到“零碳”的目标,为降低环境污染,寻求一条能实现“负排放”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碳捕获和储存;协同作用;生物燃料裂化技术;二氧化碳负排放 中图分类号:TQ03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 热解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方法之一。热解过程有机物发生化学分解得到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质。通过热解实验,对厨余垃圾、塑料、纸张、木屑4种典型垃圾进行热解,计算减重率,发现塑料的减重率最高,木屑的减重率最低。塑料的失重峰最高,木屑的失重峰最低。利用FWO法对4种典型生活垃圾进行热解动力学分析,计算热解活化能,发现4种典型垃圾热解活化能相近,活化能平均值分别为110.87、108.87、1
摘要: 针对油气田压裂作业后所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化学需氧量高已成为当前油层水体污染等问题,通过添加高效混凝剂处理压裂返排液的方法,探讨其COD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及去除的作用机制,并对高效混凝剂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最优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去除率为23.7%;联合使用最优混凝剂PAC和P,去除率为36.2%;混凝剂最优加量为6 mg·L-1,去除率达到42%;最适pH为6.0的条件下,去除
摘要: 芬顿氧化是污水处理中常用的高级氧化法。当测定芬顿溶液中COD时,残留的过氧化氢会消耗重铬酸钾,造成测定结果偏高。为分析过氧化氢影响COD测定的原因,探讨亚硫酸钠消除样品中残留过氧化氢以及空气氧化消除样品中的SO32-、Fe2+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过氧化氢、SO32-、Fe2+的浓度与COD之间存在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亚硫酸钠能消除样品残留的过氧化氢。样品初始pH值为8.0、c0(SO32-)
摘要: 为制备重整氢脱氯剂,筛选钙粉、黏土及优化活性组分,确定脱氯改进剂的配方,考察样品强度、水含量及空速对脱氯剂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样品强度为60~160 N·cm-1,原料气中水含量<2 mg·L-1。空速<5 000 h-1满足工况使用要求。 关键词:重整氢;脱氯剂;氯化氢 中图分类号:TQ1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5)02-0230-03 石油
摘要:采用RFI(树脂膜熔渗)成型工艺方法,对典型进气道调节板实验件开展了工艺研究。通过实验对复杂结构件RFI模具技术、QY9512树脂的工艺性、纤维预制体制备的工艺参数以及树脂含量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进气道调节板为板梁共固化结构,缝合RFI调节板的研制面临多项关键技术,需要设计合理的模具结构形式,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模具协调并处理好长桁端头与蒙皮翻边的配合,并在使用复合材料缝合机制作纤维预制体取得
摘要: 以亚氨基二乙酸为螯合剂,在加入偶联剂的基础上,通过配位反应在酚醛树脂中引入金属Ti离子。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成功合成了改性酚醛树脂,扫描电镜发现经过Ti改性后,树脂结构更加紧密,热重分析发现Co-Ti改性较Zn-Ti改性后树脂的热稳定性更好。在n偶联剂∶n苯酚=1:73,Ti改性剂的加入量为nTi∶n螯合剂=0.008:1时,Co-Ti双金属改性的树脂残炭率效果最佳为50.74%,压缩强度
摘要:合理使用钢渣,对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工业上应用的掺杂改性钙基吸附剂通常是以含钙的纯化学试剂为原料,寻找廉价、绿色且量大面广的钙源,对开发低成本的CO2吸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制备了一系列高温改性后的钙基吸附剂,结果表明900 ℃改性后的钢渣其吸附容量和转化率均有提升,通过XRD对脱碳和脱磷转炉渣进行表征,脱碳转炉渣在900 ℃时Ca2SiO4的峰变得更明显,其在钢渣中的骨架作用使钢
摘要:以气凝胶为主要原料,以玻璃微珠、气相二氧化硅为隔热骨料,配以高温黏结剂及其他功能填料制备了一种绝热涂料,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气凝胶、玻璃微珠、气相二氧化硅对干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气凝胶绝热涂料最佳组分为SiO2气凝胶用量8%、玻璃微珠用量70%、气相二氧化硅用量5%。同时玻璃纤维用量为5%、其他功能填料用量为12%时,SiO2气凝胶绝热材料100 ℃时导热系数为0.038 6 W·
摘要:气体水合物抑制剂是抑制天然气在开采、输送以及处理中形成水合物的化学物质,在海洋深水钻井过程中如何降低生成的气体水合物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针对抑制气体水合物形成的问题,从不同种类气体水合物抑制剂的资料调研分析出发,采用3种试剂复配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最后形成了新型气体水合物抑制剂HAY。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盐类气体水合物抑制剂的优选及抑制效果评价,其中低质量浓度的气体水合物抑制剂可以有效地
摘要: 采用两步法,利用六氟二酐、3,5-二氨基苯甲酸和二氨基二苯醚进行缩聚,制备了可修饰的聚酰亚胺(PI)。进一步通过接枝方法合成了组胺功能化的新型聚酰亚胺(H-PI)。对制备的PI和H-PI进行了FT-IR和热稳定分析,结果表明组胺成功地接枝到PI上,并且功能化后H-PI的热稳定有所提高。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致密的PI和H-PI膜,对其进行了SEM和XRD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膜材料均具有光滑
摘要:以商用花生壳生物炭(BC1)为原料,在Fe(Ⅱ)与H2O2协同改性条件下制备了一种对Cr(Ⅵ)有较好吸附性能的改性生物炭H2O2-Fe(Ⅱ)-BC1。研究了BC1用量、Fe(Ⅱ)浓度、H2O2用量及与H2O2反应温度等因素对H2O2-Fe(Ⅱ)-BC1吸附Cr(Ⅵ)的影响。扫描电镜照片表明所制备的H2O2-Fe(Ⅱ)-BC1呈不规则颗粒状,表面粗糙,有丰富的凹陷和孔道结构。 关键词:生物炭
摘要: 针对现有四氯苯醌生产工艺的废水多、环保成本高的问题,对精制工序进行了优化,固态粗品经一次水洗处理,一次30%甲醇水溶液洗涤处理,最后烘干后得到质量分数99.6%以上的四氯苯醌精品,总收率(以对苯二酚计)97.3%以上。不改变原有的合成路线,优化后的废水量得到显著降低,降低了环保压力,选用的甲醇水溶液危险性低且可回收利用,使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在安全条件上满足了企业对现有工艺的改进需求。
摘要:针对服装中游离甲醛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难题,以废弃服饰为原料,采用胶原、铬酸等对聚氨酯材料进行改性,制备出2种新型的聚氨酯阻聚剂,并考察其结构及缓凝特性。同时设计合成2类新型 PU鞣剂,并对其结构与鞣性进行研究,以其在制革过程中降低其游离甲醛,并简化制革工艺,达到“鞣除醛”的目的。将 CAGAPU 应用于醛鞣革的鞣制工艺中,比较了收缩温度、机械强度、感官性能、扫描电镜形态以及酸、醛、聚
摘要: 乙烯焦油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介绍了乙烯焦油组成和性质,阐述了乙烯焦油应用现状和包覆沥青市场用途,对乙烯焦油连续化制备包覆沥青工艺过程进行了详细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乙烯焦油; 包覆沥青; 连续制备 中图分类号:TQ3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5)02-0268-04 乙烯焦油是乙烯裂解原料在蒸汽裂解过程中的高温缩合产物,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
摘要: 采用水杨醇法制备硼酚醛树脂(BPF),通过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推测出产物结构,并进行热失重及示差扫描量热分析。采用层压成型的方法制备硼酚醛树脂/玄武岩纤维(BPF/CBFTC)复合材料,通过SEM观察其表面形貌,并进行力学性能及绝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BPF树脂合成过程中硼酸与水杨醇醇羟基的反应活性更高;BPF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1 ℃,固化温度为160 ℃,N2气氛下以5 ℃·min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的抑制剂对短程硝化的体系影响,本实验选择添加联氨(N2H4)、甲酸等两种抑制剂,采用接种好氧污泥启动运行并驯化,投加抑制剂,通过分析添加抑制剂后的氨氧化率和亚硝酸盐积累率来判断不同的抑制剂对短程硝化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5 mg·L-1的联氨(N2H4)作为亚硝酸盐氧化菌抑制剂,系统最终的氨氧化率和亚硝酸盐积累率分别达到79.24%和78.31%,对比空白组的81.44%与
摘要:研制了一种非树脂、耐盐雾型水基防锈乳液,为水基产品,油性物质成膜,成膜均匀稳定,防锈性好等特点。文章对水基防锈乳液防锈机理进行了简单分析,该防锈乳液应用到黑色金属上有着优秀的防锈性和可清洗性,尤其在耐盐雾性能上有着良好的表现,实验室应用SPCC材质冷轧板进行实验,耐盐雾性能达到24 h无锈,湿热30 d以上无锈蚀。 关键词:水基; 防锈乳液;非树脂;耐盐雾 中图分类号:TG174.4 文
摘要:沸石咪唑骨架-8(ZIF-8)由2-甲基咪唑和锌离子配位而成,是MOFs材料的分支之一,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热稳定性、易合成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综述了近年来ZIF-8的合成方法以及在吸附、分离、催化以及防晒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在防晒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ZIF-8;制备;研究进展;防晒 中图分类号:O643.3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935(2025)0
摘要:成品油顺序输送的发展离不开混油的研究。混油产生机理、混油的处理、混油检测、混油计算都是研究混油的基础。文章对此进行综述,系统地归纳了混油的处理方法、混油的检测方法、混油计算模型等并说明了各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并且还分析了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双碳”目标下,氨、甲醇与成品油顺序输送成为研究新趋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被攻克的难题。 关键词:顺序输送;混油;混油检测;发展方向 中
摘要: 近年来,过硫酸盐氧化技术在高级氧化技术中越来越受到青睐,而负载金属型活性炭催化剂将活化过硫酸盐的2种常用活化方式结合起来,提高了活化效率,解决了金属难回收等缺点,优势显著。介绍了活性炭负载金属的几种常见方法,对活性炭负载不同的金属形式具有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活化过硫酸盐方式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负载金属型活性炭;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Q426.8 文献标志码:A
摘要:抗生素是人类最常用的药物之一,随着社会发展,抗生素在医疗行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方面大量使用。过量使用导致大量抗生素残留进入水环境,严重危害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在目前研究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抗生素的种类、来源,重点论述了水体中抗生素处理技术与方法,介绍了吸附、混凝、膜分离等物理法,好氧生物、厌氧生物等生物法,臭氧氧化、芬顿氧化、光催化氧化、电化学氧化等化学法,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水体
摘要:与单一成分的纳米流体相比,基于碳纳米管(CNT)的混合纳米流体具有更高的导热性,换热效果更佳。分别从CNT混合纳米流体的合成方法、稳定性评价及其热导率和黏度等方面进行综述。现阶段研究结果表明:CNT混合流体热性能随着纳米颗粒浓度、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但同一类型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和黏度特性在不同文献中存在差异,应标准化混合纳米流体的制备流程。 关键词:碳纳米管;混合纳米流体;热物性;稳定性分析
摘要:过硫酸盐氧化法是一种新型高级氧化技术,能够高效处理废水。过硫酸盐常温下呈固态,稳定性很高,水溶性高。通过活化过硫酸盐可以产生SO4-·,SO4-·的氧化能力很强,且适用pH范围广。从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法的常用活化方式出发,基于研究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对目前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法使用不同活化方式处理难降解废水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活化方式的机理。 关键词: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法;难降解废水;活化 中
摘要:文章介绍了Gardes加氢脱硫技术在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160万t·年-1FCC汽油加氢装置的工业应用情况。经过实际应用验证,该技术完全符合大庆石化公司现有原料条件下生产国六标准汽油的质量要求,产品硫含量为3.4~5.7 mg·kg-1,满足了硫含量的要求。与此同时,辛烷值损失仅为1.6%,在确保硫含量达标的同时,最小化了辛烷值损失。 关键词:FCC汽油;Gardes技术;硫含量;辛烷值
摘要: 棕榈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油,在我国广泛应用于方便面制作、餐馆烹饪、家庭煮食、肥皂制造以及化学油脂工业等多个领域。然而,棕榈油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若未经有效处理便排入水体,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寻求高效、环保的废水处理方法对于棕榈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Fenton法及其衍生工艺处理棕榈油厂废水(POME)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Fenton、Fenton氧
摘要:首先介绍了双酚类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以及常见去除方法,随后归纳了几种去除双酚类污染物的高级氧化技术,并且重点综述了近年来高碘酸盐氧化法和臭氧氧化法降解水中双酚类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最后,对高级氧化法降解双酚类污染物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双酚类污染物; 高级氧化; 臭氧氧化; 高碘酸盐氧化 中图分类号:TQ08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5)02
摘要: 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含油污泥的产生及其处理已成为一大环境难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如机械脱水、焚烧、填埋等,存处理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易引发二次污染等问题。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比表面积、高反应活性和优良的吸附能力,在含油污泥处理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包括纳米材料的特性、处理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材料;污泥
摘要:高级氧化技术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尤其以芬顿(Fenton)法为代表的深度处理手段在废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但传统的Fenton技术存在铁泥产生严重、pH要求严格以及催化剂无法有效回收的弊端。鉴于传统Fenton的缺点,使用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可以拓宽工业废水pH范围同时可分离回收和循环使用,从而降低成本,减少二次污染。催化剂的制备和载体的选择至关重要,文章总结了非均相
摘要: 本文系统综述了石油与天然气管道输送中气化气体(BOG)处理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针对BOG处理技术的多样性,包括压缩再注入、利用作为燃料、再液化等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这些技术在提高管道系统运行效率、减少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综述研究,发现BOG处理技术已在管道输送系统中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效率、成本和环保性等方面的挑战。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系统管
摘要:运用S-GROMS模型研究某石化公司升级京VIB指标汽油的方案,通过测算发现,在正常工况以及增产增销三甲苯与重芳烃两种方案下,虽然可以满足汽油品质升级要求,但是重整装置负荷需控制在偏低水平,不利于公司整体效益;在增产增销三甲苯与重芳烃的同时安排二甲苯抽出方案下,可以实现在满足生产京VIB指标汽油的基础上,同时保证重整装置高负荷运行。 关键词:S-GROMS模型;汽油品质;升级方案 中图分
摘要: 在原油储罐罐量的计算中,会出现一定的差量,其中系统差量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差量至关重要。主要围绕储罐油量计量系统的静压测量法、液位测量法和混合测量法展开讨论,重点分析了测量差量和系统差量。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正确规范使用计量器具与设备;采用直接测量参数软件数值化滤波处理;对仪表设备合理进行选型和规范安装;严格规范计量操作和过程计算以及合理分配系统差量。这些方法在
摘要: 为开发一种黏胶纤维酸浴中分散剂含量的检测方法,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采用分散剂和酸浴含氮量检测相结合的策略,建立一种准确的酸浴中分散剂含量检测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利用实验室内配制的和生产线上收集的酸浴配制一系列具有分散剂不同理论含量的酸浴试样,使用本方法检测其中分散剂的含量,结果理论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在2%以内,验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并用本方法检测生产线上不同循环时间
摘要: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镉离子(Cd2+)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很强的生物毒性,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和胃癌等严重问题,危害着人体健康。设计出了一种Sn-ppy-g-C3N4催化剂样品用于对Cd2+的检测,其在0.5~20 μmol·L-1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拥有更高的灵敏度、更低的检测限。 关键词:重金属离子;电化学传感器;石墨氮化碳 中图分类号:O646
摘要:化学需氧量(COD)是反映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综合性指标。随着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实施,COD的检测和监测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高锰酸钾法测定海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数值波动较大,重复性差。通过反复实验,将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与探索,尽量做好相关防范措施,进一步降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有
摘要:为了采用离子对-HPLC方法测定出磷霉素钙分散片中的药物物质含量,先进行物质试剂和要素测定试剂的制备,构建色谱测定条件,同时进行药物质量分数标准曲线的绘制,采用重复性实验的方式测算出磷霉素钙分散片中药物物质的检测限和定量限,与设定的基础指标对比,检测其准确度和稳定度,最终获取对应的主药物含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测定环境下,分析出主药种类分别为磷霉素钙、磷霉素钙二醇物以及相关药物,占比分别为8
摘要:通过对化肥厂尾气处理装置的优化设计与运行分析,结合数值仿真和现场监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工况下的处理效果。根据仿真结果,尾气流量从5 000 m³‧h-1到8 000 m³‧h-1、温度从120 °C到150 °C,脱硫率从85%提升至92%,脱氮率从80%提升至87%,能耗从1 500 kWh增加至1 800 kWh,设备效率也相应提高,从95%提升至98%。现场监测数据表明,随着尾气流量和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