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邓小平同志一生“三落三起”,身处逆境而始终豁达乐观,肩负重任而总是举重若轻,功高至伟而从不居功自傲。我们传承和弘扬邓小平同志的崇高革命风范,就要学习他坚定的信仰信念,学习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学习他敢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学习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学习他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怀,从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中汲取前行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团结奋斗,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各项重大部署落到实处。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有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在城镇,近5亿在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是我国针对城乡关系转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论断。现阶段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出三个特征事实:已经取得巨大成就、面临新的时代背景以及需要回应新的课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对城乡关系在新条件下迈向新目标的积极回应。我国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一个包括多维度、多领域的系统工程,现阶段尤其需要加快深化城乡户籍制度、城乡土地制度、农村生产经营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绩效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摘要】“乡土中国”转变为“城乡中国”,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最大历史性变迁。迈向城乡中国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新型城镇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由此推动多元城市生态的形成。在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分类施策和集约高效的四个基本要求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将通过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行动路径,绘就一幅多元城市生态的未来图景。
【摘要】以“千亿县”为代表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经济活力与韧性的重要体现。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不仅承担着经济大循环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肩负着推动国家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打造优势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和优质公共产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起到桥梁作用。新时代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围绕数智赋能、龙头带动、场景创新、招才引智等方向加快路径突破,进而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局面。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稳步提高县域经济质量和水平,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县域经济新篇章。
【摘要】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县域经济是把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贯通起来的特殊区域经济形态,发展县域经济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县域经济具有地域性、综合性、乡村性、特色性的基本特征,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发展特色的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目前还存在县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县域发展要素流动不畅、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区域联动较难等问题和挑战。可以通过促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域产业发展、县域消费升级等措施加快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激活县域消费潜能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县域消费市场不断提质扩容,县域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激发县域消费潜能,应从提高县域居民收入、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域物流基础设施、健全县域消费政策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使县域消费市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结构不断变化,呈现出市场下沉、旅游目的地多样化、县域文旅越来越“热”的发展趋势。一些县域旅游目的地不断“出圈”,“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与此同时,县域文旅也存在接待服务水平不高、融合发展效应不足、综合治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可以通过讲好“小城故事”,注重美好生活场景营造与主客共享;深耕“小精美专”,培育市场定位精准的文旅新产品;做好平台共创,探索投资运营新模式;推动文旅数智化服务创新,全面提升县域文旅综合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推动县域文旅实现长“热”。
【摘要】县域旅游的走红出圈虽然具有偶然性,但也是中央和地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实施的必然结果,客观上起到了提振消费、鼓舞民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把握技术创新、市场“下沉”、要素回流的机遇,也要面对资金不足、环境脆弱、流量短暂、市场消费力不足的挑战。当下,县域旅游还需着眼长期再出发,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进一步扩大县域旅游投资增量、加强数智化建设、打开融合发展新局面、促进发展成果共享、推进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摘要】中国商品房市场经历从住房短缺向结构性过剩、从增量房市场向存量房市场、从“住有所居”向“住优所居”的重要转变。从商品房全生命周期看,商品房的主要基础性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开发制度、交易制度、融资制度、维护保养制度等。当前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面临交易规则不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存在缺陷、信息公开与透明度不足的挑战。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需要重点突破,主要包括改革和完善期房预售制度、优化交易规则与加强监管、强化产权保护与纠纷解决机制、提升信息公开透明度。
【摘要】当前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肩负着“增民生—促发展—降风险”三大任务。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要求和发展环境下,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的对象群体、保障程度、保障方式、实施思路及工具手段都与之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很多重要区别。深刻认识时代背景与需求,在充分吸收我国历史上及国际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基础上,重点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中央与地方、配租与配售、适用与品质、守正与创新五大关系,科学构建新一轮保障性住房体系,高质量推进相关规划与建设供给。
【摘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效率的资源配置为重要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通过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统一市场和分工协作、发展改革和安全稳定等关系,以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和健全安全发展机制等方面为重点,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摘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涵、特征,精准把握其内在逻辑与优势所在,对于坚持并优化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激发制度建设的内生动力与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在于将党内民主与集中统一领导相结合,确保科学决策与高效执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还展现出政治、组织、制度、工作等多方面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切实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形式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是损害党群关系、败坏党风政风的顽疾,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征。深入分析形式主义老问题新表现的根源及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有助于精准识别问题并“对症下药”,从源头上预防和纠治形式主义。
【摘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之一。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制度,用制度的确定性来应对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我们抵御风险挑战、增强国家治理效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更好地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必须建立健全制度框架,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增强全社会制度意识,为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推动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增强制度威力。
【摘要】网络直播作为经济新业态,正在深刻影响我国的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网络直播与电商产业的结合,在促进人才需求量增长和从业人员收入提升、扩展文化传播路径的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多重挑战。回应新经济业态发展中的涉税问题,提高网络直播从业人员的纳税遵从意识,需要明晰相关税收规则,细化税收管理方式,增强直播行业税收征纳确定性。
【摘要】千工易寻,一技难求。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促现代化产业升级的基础性支撑,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已经取得突出成效,但相较于高质量发展、产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旺盛人才需求,仍然存在人才总体储量不足、部分高精尖行业人才缺口突出、就业结构不均衡及岗位供求矛盾等难题。对此,需要着眼于高技能人才提质增量的目标任务,聚焦“引进、培育、使用、激励、关怀”等人才工作各项过程环节,塑造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工作格局。
【摘要】新“国九条”在发行上市准入、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加强退市监管等领域出台多个配套制度规则,共同形成了一套适应金融强国建设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规范。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要加快落实新“国九条”,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大长期资本吸引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摘要】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生物育种已经成为全球种业竞争的核心,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不仅是提升我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还是促进我国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基础研究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政策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推广应用工作正有序推进,但仍面临着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挑战。应从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深入推进科企协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个方面着手,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进而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摘要】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经济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近年来,我国夜间经济蓬勃发展,其形式不再局限于购物和餐饮,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融合夜游、夜娱、文创、演出、科技等新兴消费业态的夜间经济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化、品质化迈进,满足了人们对更丰富、更便利、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夜间经济不断发展,要做好城市夜间经济综合治理工作,打造和谐美好、安全有序、舒适便捷的夜间消费休闲环境,加速释放消费需求,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摘要】长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物建筑资源,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标准规范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区域性的日常保养制度不完善、保护工程规范性不足等。加强文物建筑保护,应从综合管理制度、保护技术、人才培养、公众教育等方面入手,通过深化文物材料劣化基础研究,完善文物建筑专用标准体系建设,规范保护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提升安全风险管理全周期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文物建筑保护水平的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以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同时也受到语言沟通障碍、文化背景差异、复合型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以数字科技赋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将极大改善现有传播格局,通过构建中医药语言资源数据库、打造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改善中医药文化外译水平等举措,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家国情怀的书写是中国古典诗歌永恒的主题。魏晋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动荡的时期,魏晋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书写并未因动荡的时代而止歇,反倒是表现得更为强烈和显明。魏晋诗人亲历乱离,无论是辗转羁旅下的乡关之思,还是现实喟叹下的立功之志,内在都有着家国情怀的驱动。
【摘要】中非人文交流合作在中非合作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非人文交流合作立足赓续传统、推陈出新、走深走实,取得了累累硕果,成为全球文明互鉴的光辉典范、具体实践与生动体现。中非人文交流合作积极落实了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和“三大全球倡议”,助力了非洲发展与“全球南方”合作,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面向未来,中非双方要进一步凝聚共识、赓续友谊、深化合作,开辟中非关系发展新境界,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建“全球南方”现代化书写新篇章。
【摘要】中国古代的饮食及其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汉唐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地域交流的增多,米面主食、肉食蔬食、酒饮茶饮花样繁多,特色突出,名品纷呈,涌现出许多意蕴优美的美食雅称,产生了很多饮食学著述。这不但反映了汉唐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而且体现了汉唐时期饮食文化的别样风采,是中国古代饮食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