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原则的体现,“呼应论”适时出场。该理论不仅是对党的人民性立场的深刻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实践观的创新应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人民所呼,既是改革的动力源泉,也是方向指引。其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众参与,共同推动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在“呼应论”的框架下,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
[摘 要]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其基本逻辑在于:在颠覆性技术转化为未来产业的过程中,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在未来产业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伴随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最终,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带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
[摘 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鲜明文化主体性的先进文明。文化主体性的持续巩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关键所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多维度、多层次、多向度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度参与文明互鉴中,中华文化不仅要坚守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红色基因,同时要吸收其他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
[摘 要] 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在整个演化过程中所要突出的就是主体性。因此,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化主体性的生成。就内容规定而言,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认同密切关联,是人们在民族国家共同体中长期生活形成的对该民族国家文化精神的肯定性体认。它集中体现为对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就实现路径而言,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要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视主
[摘 要] 在对殖民主义的论述中,马克思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立场上批判了东方社会的经济结构。从东西方对立的视角看,这貌似有欧洲中心论的嫌疑,但其背后存在着既定的理论指向,即立足于生产方式分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社会结构。在这个理论旨趣之外,从世界历史理论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看,马克思是明确否定和批判欧洲中心论的。破除欧洲中心论的幻象后,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动力系统分析了现代化发展的
[摘 要] 作为以特殊原则或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不同立场、条件和理念进行反思的科学研究方法,元理论不仅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以逻辑阐释和抽象概括,同时也构成一种规范的理论集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正当性与有效性的论证问题上,元理论有其明晰的作用范畴,也有其具体的限度划分,两者共同构成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实质表达。对于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而言,元理论的本质重构、价值引导和分歧整合
[摘 要] 尽管政治义务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但是在对政治义务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不过,分歧并没有消解政治义务概念,反而塑造了政治义务概念的理解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我们主要以“我对谁负有政治义务?”“政治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吗?”和“政治义务是一种独立于内容的义务吗?”三个问题为规范性导向,将国家认同纳入政治义务概念的理解当中,进而把政治义务概念理解为公民出于国家认同的理由而服从国家的一种道德义
[摘 要]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不仅包含一种特殊的治理术,而且隐含着对于政治运转中自发秩序的某种肯定。“无为而治”中的自发秩序,揭示了无为—政治得以自发运转的深层机制和核心奥秘。不同于建构与演进之分下哈耶克式的自发秩序,无为—政治的自发运转直抵身体的层面,整体奠基于一种独特的由人的身体予以确证的自发秩序之上。其中的自发性依赖于身体能力的充分实现,人与人在身体之间的相互感通中形成紧密的身体性关联
[摘 要] 学界以“中央”和“地方”概念分析中华帝国的流行范式,存在以今度古、以西度中的时代误置。从中华帝国自身所使用的“内”“外”概念来看,其所构建的是一种以皇帝为圆心的差序政治关系,它由内朝和外朝、京城和四方两个交错互嵌的部分构成,并在长时段中衍生出内、外朝的并存与转化,封建与郡县反复纠缠这两个周期性现象。“内”“外”关系的实质,是帝国交错使用公共和私人两套政治系统,相互制衡,维系皇权,其合法
[摘 要] 我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30余年来,深港两地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强大的抵御风险冲击能力,经受住了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形成了良性的合作发展趋势,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持,为全球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且深港两地存在诸多金融机制差异,给资本流动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加大了两地资
[摘 要] 市场价值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考虑供求因素时市场价值的确立和变化等问题尚未得到澄清,从而使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严整性受到质疑。供求失衡分为供求比例的正常波动和持续性失衡两种情况,如果市场表现为持续性供求失衡,则价值范畴不再适用。价值或市场价值的确立以供求比例的正常波动即平均数意义上的供求一致为前提,失衡的供求关系以生产条件为中介,影响市场恢复平衡后重新确立的市场价值。供不应求,生
[摘 要] 从数据输入、模型运算以及输出结果的运作流程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使虚假信息在数以万计的数量级上成倍扩散或者合并的能力。为此,世界各国政府正在面临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设置护栏和保障措施的任务,主要面临以下困难:高拟真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加剧了事实核查的难度、虚假信息治理时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不足、监管责任的互相推诿等。据此,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发者、部署者、服务提供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应当紧密合
[摘 要] 在现代社会,个人信息存在着个体权益、商业要素与国家工具三重维度。这三重维度在实践中演变为“个人信息的商业化利用”与“基于个人信息的社会治理”两项议题。贯穿其中的核心在于对个人信息的利用与保护。随着《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旨在避免私主体侵害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虽较为成熟,但对于防范国家不当处理个人信息的公法保障却远未形成。由于基于犯罪记录的犯罪记录制度、基于信用信息的社会信用体系,以
[摘 要] 再犯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与迭代,在有效避免司法裁决的主观性风险的同时也对程序正义原则、法官独立审判原则和有效辩护原则造成一定冲击。一方面,使用算法驱动技术进行再犯风险评估可以根据预期危险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对象实施差异化的管理,以实现刑罚个别化和犯罪治理精准化的治理目标,进而完善刑事司法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算法模型存在的隐形歧视、不可解释性、隐私侵犯等潜在漏洞引发侵犯个人权益的担忧。为在
[摘 要] 当代中国青年消费文化呈现出“平替消费”与“精致人设”的交织样态。对“平替消费”与“精致人设”现象的解析与透视、对“平替消费”与“精致人设”的交织及其社会意义的多维探究,能够揭示当代中国青年如何在经济状况与个人追求之间寻找平衡,如何通过消费行为表达自我、实现社会认同。“平替消费”与“精致人设”的交织,塑造了当代中国青年消费“新文化”,映射出以经济、文化与个体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结构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