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原则的体现,“呼应论”适时出场。该理论不仅是对党的人民性立场的深刻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实践观的创新应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人民所呼,既是改革的动力源泉,也是方向指引。其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众参与,共同推动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在“呼应论”的框架下,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
[摘 要]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其基本逻辑在于:在颠覆性技术转化为未来产业的过程中,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在未来产业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伴随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最终,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带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
[摘 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鲜明文化主体性的先进文明。文化主体性的持续巩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关键所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多维度、多层次、多向度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度参与文明互鉴中,中华文化不仅要坚守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红色基因,同时要吸收其他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
[摘 要] 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在整个演化过程中所要突出的就是主体性。因此,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化主体性的生成。就内容规定而言,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认同密切关联,是人们在民族国家共同体中长期生活形成的对该民族国家文化精神的肯定性体认。它集中体现为对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就实现路径而言,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要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视主
[摘 要] 在对殖民主义的论述中,马克思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立场上批判了东方社会的经济结构。从东西方对立的视角看,这貌似有欧洲中心论的嫌疑,但其背后存在着既定的理论指向,即立足于生产方式分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社会结构。在这个理论旨趣之外,从世界历史理论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看,马克思是明确否定和批判欧洲中心论的。破除欧洲中心论的幻象后,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动力系统分析了现代化发展的
[摘 要] 作为以特殊原则或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不同立场、条件和理念进行反思的科学研究方法,元理论不仅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以逻辑阐释和抽象概括,同时也构成一种规范的理论集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正当性与有效性的论证问题上,元理论有其明晰的作用范畴,也有其具体的限度划分,两者共同构成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实质表达。对于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而言,元理论的本质重构、价值引导和分歧整合
[摘 要] 尽管政治义务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但是在对政治义务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不过,分歧并没有消解政治义务概念,反而塑造了政治义务概念的理解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我们主要以“我对谁负有政治义务?”“政治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吗?”和“政治义务是一种独立于内容的义务吗?”三个问题为规范性导向,将国家认同纳入政治义务概念的理解当中,进而把政治义务概念理解为公民出于国家认同的理由而服从国家的一种道德义
[摘 要]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不仅包含一种特殊的治理术,而且隐含着对于政治运转中自发秩序的某种肯定。“无为而治”中的自发秩序,揭示了无为—政治得以自发运转的深层机制和核心奥秘。不同于建构与演进之分下哈耶克式的自发秩序,无为—政治的自发运转直抵身体的层面,整体奠基于一种独特的由人的身体予以确证的自发秩序之上。其中的自发性依赖于身体能力的充分实现,人与人在身体之间的相互感通中形成紧密的身体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