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俞吾金、曹可建、朱世群等为代表的学者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研究新方向,但同时也遭遇了以潘德荣、王金福等为代表的学者的强烈质疑。由于开拓者们未能从根基上充分思考马克思主义与诠释学的融合问题,未能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问题以及未能给予反对者之质疑以有力回应,也由于开拓者和反对者双方都对“诠释学”的使用缺乏统一标准,这种新的研究方向显得举步维艰。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一种诠释学?对这一问
[摘 要] 空间构型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空间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研究。马克思从物质生产的角度看待空间,对空间要素作出了高度准确的概括;列斐伏尔则将马克思的空间论述割裂为“空间中的生产”与“空间的生产”,弱化了物质生产力与空间生产的互构逻辑。哈维回归物质生产视角,通过对资本主义过度积累危机及其典型解决方案的深入探讨,阐释了以固定资本为基质、金融资本为介质的资本循环和资本扩张交互型构的资本主义空间动态
[摘 要] 广松涉的“赫斯压倒说”认为,赫斯的实践主体概念影响着马克思,使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完全转向赫斯立场并沿着赫斯的路线建立起唯物史观。而事实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同赫斯的《行动的哲学》《论货币的本质》存在着思想差异,两者各自在不同的方面把费尔巴哈主体概念深化为“实践主体”,马克思并未追随赫斯。并且,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赫斯的《论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有着
[摘 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而且在各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对其“政治+”价值域的探讨,是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主题的一个重要学术增长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价值维以保障人民权利为核心,保障了人民权利的真实性、全面性和高质量运用;经济价值维体现在通过发挥民力民智能量及回应人民的变动诉求,推动生产力总量的快速增加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价值维体现在释放民主参与的担当和理解效能,培育生发
[摘 要] 家国关系是理解村庄公共性流失与再造的一个重要本土视角。在传统熟人社会中,家庭内部伦理及其扩展是村庄公共性建设的动力源泉。家庭本位中所蕴含的公私观念具有伸缩性,使得村庄公共性建设缺乏与国家治理结构的良性沟通渠道。近代以来的村庄公共性建设强调国家与农民的直接对接,以理性化的科层体制打造行政公共性,克服家庭的公私跨越难题,这造成了村庄公共性流失的后果。当前的村庄公共性建设,应当重视家庭这一内
[摘 要] 数字平台大资本借助算法控制社会生产过程、扩张资本权力,为价值增殖服务。资本逻辑下,数字资本恶化劳动环境、剥夺劳动权利,引发正义反思。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中暗含正义批判的元尺度:劳动正义。劳动正义以人类自身为中心,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价交换作为劳动正义的一般标准,必须基于劳动价值论进行理解。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的界定不清,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利润创造的混乱,阻碍了对劳动正义的正确理解
[摘 要] 竞争理论贯穿了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全过程,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部门内部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不同资本类型之间的竞争,都深刻地影响了技术变革、产品创新、生产组织变迁等经济内容。平台经济作为一种融合了互联网、大数据等各种新兴技术的经济形式,也必然受到竞争逻辑的支配,其产生、发展以及所塑造的结果无不与竞争有着密切联系。在平台经济中,产业资本之间、产业资本
[摘 要]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扩大消费既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也是顺畅国际外循环的关键要素,数字消费的健康发展成为顺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数字消费发展水平的统计评价对明确发展短板、挖掘新型消费潜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定量评价数字消费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非参数核
[摘 要] 在东西差异下,基于东西部农村同样的经济分化和社会分层机制,透过婚姻消费的微观作用,这既包括直接的结婚时的消费,以及间接的对婚后生活如子女教育等预期消费的提前兑现尤其是商品房购买的需求上,不同层级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婚姻竞争。东中西区域内部以村域、镇域乃至县域为基础的本地婚,在当地的婚姻匹配的竞争下,基于传统男高女低的婚姻匹配的梯度原则,从逻辑结构上本应均出现中层多大龄未婚女性而下层多大龄未
[摘 要] 形式主义已然成为基层治理之困,从基层治理转型的视角出发,探析形式主义在基层的症结及其生成机理,有助于为破解形式主义困局提供思路。后税费时期以来的基层治理转型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治理目标“具体—宏大”转型,治理资源“汲取—分配”转型,治理方式“结果—过程”转型,治理环境“监督软化—监督强化”转型。在监督强化的环境下,余下三种转型通过三条路径导向基层治理的过程内卷。一是,监督从结果转向全过
[摘 要]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公民养老权作为其理论基础鲜少被单独作为学术命题研究。理论上常将公民养老权与退休权、物质帮助权和社会保障权混同,导致其权利内涵极为泛化。公民养老权的历史脉络呈现出“阶级划分工具—社会福利—养老政策—养老权利”阶段变化趋势,体现从“福利”倡导到“权利”保障过程。我国宪法结构体系和规范意图中,存在一种涵涉部分公民养老权的设计。此种公民养老权设计在外
[摘 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法典编纂的本质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公平优质受教育权和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而供给高质量教育法律,应当符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制度需求。引入法经济学视角,能够为教育法典编纂如何克服现实困境达致综合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的理论目标拓展方法论,但必须坚持教育立法的社会本位,注重教育公平性与经济效率性的法律权衡。基于我国教育立法的现状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趋势,教育法典编纂
[摘 要] 文化数字化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文化发展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数字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数字技术虽有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土壤,然而,信息洪流冲击下的算法遮蔽、数字壁垒带来的表达困境、资本的裹挟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以“底座工程”“箭头工程”“产业化工程”“外宣工程”为主要抓手,调动有利因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
[摘 要] 古人均视孟学为治国之学,而非今人所认为的哲学。孟子虽有哲学思想,但其核心只是要求恢复井田制,“劳力者”得其食,“劳心者”得世禄,如此而已。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均显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起源于黄帝古城时代,大体与阶级、私有制和国家同源,旨在治国富民,亦让治国君子合理获取有限私利。经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发展,春秋时代晚期周朝王官最终将九代的“先王陈迹”定型为六经文本,从而最终形成古人所谓的“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