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不断探索的历史和现实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探索中,习近平以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信,立足时代使命,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由小家及大家,在不同的共同体中突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家庭共同体层面提出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激发人们向德向善的力量;在民族共同体建设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内含丰富的文明意蕴。透过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崭新视角,充分阐释共同富裕的文明意蕴,可以发现:从文明发展规律的角度讲,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传承并发展了传统共富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共同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翻译出版了一批海外亲历者所写的中共革命史著作。这些著作观察细致、视角新颖,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考证,注重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及变化发展的眼光考察相关问题,对1921—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作为都有论述,从他者角度构建了丰富的“红色中国”面相,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 海外;中国共产党;革命史;译著 [DOI编号] 10.141
[摘 要] 海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解读涵盖理论追索、动机研判、影响评价、挑战剖析四个方面。在理论追索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西方共同体思想的超越。在动机研判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既展现着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要,又彰显着对国际社会的现实观照。在影响评价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人民思想同频、利益
[摘 要] 沃尔泽从国家的道德地位出发,以宽容观为基础,以正义战争观为核心,构建了一种以维护政治共同体的自主为核心的国际正义理论。以贝兹和博格等人为代表的世界主义者从个人出发,建构了各种全球正义理论,这给沃尔泽的国际正义理论带来了不少挑战。沃尔泽后来调整了自己的立场,主张一种基于慈善的援助义务,并倡导一种渐进的全球治理改革。相较而言,世界主义者将个人作为分配正义关注的主体更具有道德说服力,而沃尔泽
[摘 要] 中国历史上的家国关系演变呈现出从“家国”到“国家”的纵式图景,自夏启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原始部落联盟的社会逐渐向家族社会转变,家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设置,为家天下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帷幕,此后整个传统社会基本延续了家天下政治格局下的家国关系。直到近代对外抗争背景下民族国家意识兴起,民主思潮影响下传统社会中
[摘 要] 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均衡是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就在于,绿色发展能够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层面矫正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均衡,推动生产条件的再分配,从而发挥出调节“三大差距”的功能:一是推动“不可分拨”生态资源的公共产权由虚向实转变,促进对其使用的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摊对称化,使每个人都能享有这类资源的平等财产权并可以凭借这一权利获得相应收入;二是依据每个地方的生态服务容量来
[摘 要] 元宇宙是由人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所共同创造的,在一系列新的集合式数字技术和硬件技术同步涌现的支持下,以全息交互和虚拟现实体验为特征,人类实践活动深度介入的虚拟三维时空。元宇宙资本化即元宇宙时空中资本成为“普照的光”,资本的生产方式成为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元宇宙资本化是平台资本垄断竞争逻辑的必然产物。通过革新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过程及支配主体,元宇宙资本化实现了对剩余价值
[摘 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是时代变迁的文化记忆和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原生态产物,深深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思想表征。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互动机理,对其文化历程定律和历史格局进行探索和重构,体现了民族发展与时代内涵的合理接榫,对培育民族认同、延续民族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和形象,在固定的生活环境中
[摘 要] 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与突出表现。从文化基因视域观之,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是由原生式、附着式、辏合式、协同式组成的基因共生;其基础根植于以历史记忆、共情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基因流动;基因聚合的主流方式是偏利型、互利型交融,具体呈现为共享、层累、嵌合等多种表征。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基因共生;基因流动;基因聚合;文化基因 [DOI编号] 10.1
[摘 要]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正在快速推进,最重要的表现是从简约治理到科层治理的转型,基层治理主要是完成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的国家任务。中国农村地域广大、情况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农村以及不同农民需求不同,自上而下的刚性要求与自下而上的特殊情况难以对接,基层治理中出现了普遍的形式主义和高治理成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治理无效。这样一种基层治理现代化可以称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1.0版,其问题是基层治理体系正规完
[摘 要]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区域的农民以不同的条件参与这个过程,并形成了富有差异的生活方式。因为市场区位条件不同,无论从生活动力还是生活空间的维度看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农村因其本地工业化的市场参与模式,形成了压力释放型的生活方式;中部农村因其跨区域流动的市场参与模式,形成了压力集聚型的生活方式;而西部农村则在本地维持型的低度市场参与模式下,形成了压力缺失型的
[摘 要] 东部农村处于城市经济辐射范围之内,实际上内在于城市体系,发挥着城市生产生活空间配套、建设用地指标储备、绿地空间涵养和市民休闲旅游四重功能,是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部分。服务城市发展并从中分享收益是地方政府对东部农村的总体制度安排。东部农村农民依托地方市场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大量农田流转给龙头公司或外地农民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呈现出依附政府补贴、服务城市中产的特征。为缓解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张,政
[摘 要] 立足于网络内容治理的认知共识、智能审查的技术把关和网络平台的权力崛起,网络平台内容审查成为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关键环节。但在实践中,平台内容审查面临具体判断的标准分歧,智能技术误判所致的高责任风险,以及借助协议和技术对用户实施隐性规训的异化倾向,偏离网络平台内容审查制度的设立初衷。为此,应当回归内容审查的逻辑起点,从共识弥合、技术容错和平台权力监督三方面优化网络平台内容审查制度,统筹网络
[摘 要] 在法理上,直接言词原则乃司法裁判的一般原则,因此,当然地适用于视频审理之中。但基于视频审理模式场域的虚拟化,衍生出直接的相对化和言词的数据化,使得“在线”冲击了“在场”、“平面”破坏了“直面”、“数说”影响了“言说”。就其性质而言,视频审理模式中“在线”仍具有“在场”的亲历性;以“人—机—人”呈现的“平面”仍具有“直面”的直接性;“数说”在本质上仍不失“言说”的言词性。 [关键词]
[摘 要] 自我维度在内时间意识中显现为生活主体,爱之共同体是生活主体的重要阶段。探讨爱之共同体的发生进程,势必要聚焦其中的关键节点——人格生成、世代生成以及爱之共同体。同时,还应抓住自我维度这条线索,从自我通过同感单向地通达他者,发展为自我与他者彼此通达,并尝试消弭主体之间的间隙,来展现爱之共同体的双重主体间性。在爱之共同体中,内时间意识真正完成了个体化,显现为完整意义上的个体存在,推进了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