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古流摄唇音字的读音演化复杂多变,其语音演变特点及成因多元,以普通话和兰州话中流摄唇音字的异同为例研究,可以看出该音变完全符合词汇扩散理论,兰州话的词汇扩散更快一些,已经达到了这一音变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流摄唇音字; 语音演变; 兰州话; 词汇扩散理论 [中图分类号] 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115(2024)03-0005-10 中
[摘要] 我国最早的方志方言文献,肇始于南宋末年。有元一代,迄今没有见到涉及方言的地方志,从明代开始,地方志中渐次出现方言的记载,到清初至乾隆时期达到方志方言文献的第一个波峰。从方志方言文献的产出量、方言内容归属的明确性、编辑体例的定型性几方面来判断,明代当属于方志方言文献的发端期,清前期是发展期,清中期是成熟期。方言之所以入志,至少基于五个方面的缘由。 [关键词] 方志; 方言文献;
[摘要]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的民事债务诉讼案件涉及东汉临湘县妇女的职业和生活境遇。临湘县的妇女可以依靠商业借贷、纺织品售卖、为人婢女等方式谋取衣食,呈现出汉代女性职业广泛性的特质。在“债权、债务均可转移给家人”的社会习俗中,债权家庭既有彼此亲厚的一面,又有男尊女卑、夫主妇从的伦常情状。基层官府解决民事债务纠纷时,总体上能够做到公平判决,从而有效维护债权人及其家庭女性的利益。 [关键
[摘要] 20世纪以来出土的数万枚敦煌汉简和新疆汉简,为汉代西域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开拓了新的思路。通过出土汉简与传世文献研究,可发现汉王朝经营西域的主要动因是为了实现“四夷宾服”“海内皆臣”的政治目标,应对汉匈斗争这一贯穿两汉时期的主要矛盾。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随着汉王朝政治战略的推进,经贸政策也在不断变化,汉王朝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路径的渐进式策略,通过应对西域
[摘要] 悬泉汉简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次性出土数量最多的简牍,其文字以隶书为最主要书体,能够系统看到隶书前后的书体发展演变规律,是研究隶变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实物资料。通过对悬泉汉简中汉字笔画、形态、线条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知:其文字隶变最明显的特点是字形结构逐渐简约、抽象,横画出现了波磔和“蚕头雁尾”,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书写规范,加速了汉字书法艺术化演进,为当代书法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实物范本和风格借鉴
[摘要] 《甘肃新通志》成书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不过对其清刻本的版本认定历来不止一种,长期盛行的“宣统元年刻本”之说其实是以讹传讹的错误认定,虽然也曾出现过疑似正确的表述,但因缺乏相应考证而未获广泛认同。通过回顾以往版本认定历程,分析相关致误之由,重点考察王新桢《〈重修甘肃通志〉板刻告成暂停刷印赘言》,结合相关史料,可推测本通志实系宣统三年刻本,其他有确切年份的版本认定均不成立。
[摘要] 米兰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商贸中心和进出中亚的重要商道,米兰戍堡古突厥文文书由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所获,其内容主要为军事物资的分配。通过解读文献,可得出有关漠北回鹘西倾、西迁回鹘占据焉耆、回鹘在西域大规模使用回鹘文、西州回鹘与高昌回鹘区别、回鹘改游牧为农业和定居生活、米兰城市属性等结论。研究表明,居住在且末—若羌一线的回鹘人也是来自漠北蒙古高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唐朝西北边境,防御吐蕃人对此地
[摘要] 清代河西走廊与河岷洮地区契约文书,主要包括房屋买卖、土地买卖、土地出租、土地出典、林木买卖、土地捐赠等类型。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区域的特点。其相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契约文书要件相同;契约文书的内在精神相同;尊崇佛教的意识相同。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治理模式不同;寺庙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河岷洮地区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较强;河西走廊民众的水权意识较强。对上述两个区域的契约文书进行比较研究,
[摘要] 1939年10月至1941年5月,以彭介人为队长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第三队,来甘、青两省从事抗战宣传活动。该队先后在青海和甘肃的数十县市及一些村镇,开展电影放映、抗敌画展、标语壁报简报张贴、抗战讲座、歌咏教导等工作。其活动量大面广,成绩突出,不仅使包括少数民族同胞在内的150余万基层普通民众、学校师生和驻军官兵首次接触到电影这一现代文化产品,享受到战时难得的快乐;同时,
[摘要] 明清时期,武威民间信仰繁盛,既包括东岳大帝、雷神、龙王神、马神、韩湘子等在内的神灵信仰,又包括以孔子、张达、关羽等为代表的祖先信仰。武威民间信仰体系内,不同类别的神祇以相同的功用被民众共祀。在祭祀神祇时,广大民众怀着祈福纳祥的心态对神灵和祖先尊崇有加,透露出民间信仰主体实用与功利的心态。武威民间信仰也蕴含着特殊的政治意涵,官方对民间信仰的建构和影响,是国家力量向地方渗透的过程,亦是“
[摘要] 在沙俄统治时期,中亚地区传统宗教学校依旧存在且规模庞大。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沙俄当局在中亚地区先后建立起教授俄语和传播现代知识的俄罗斯学校和俄罗斯—土著混合学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亚土著知识分子发起具有教育革新理念的扎吉德运动,建立新方法学校以开启民智。尽管俄国当局设立的学校和新方法学校因资金和师资短缺而规模有限,无法撼动宗教学校在当地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统治地位,但二者的出现却
[摘要] 2023年9月19-21日,第六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在“一带一路”首倡地阿斯塔纳举行,来自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欧亚国立大学、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中国西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围绕“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中亚历史及中国—中亚关系史”“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会议达成了学术
[摘要] 现代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筑基作用。我们立足于新文科战略进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探索,探究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专业需求、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能力设立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加强现代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融通,注重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在教学组织设计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现代汉语,并利用智慧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
[摘要] 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经济合作动力,白俄罗斯中文教育事业正稳步拓展,孔子学院在中小学阶段的中文教学推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取得突出成果。创新合作理念不仅强化了两国友好关系,更深化了文化交流与民众情感连结。针对白俄罗斯中文教育现状,建议从顶层设计着手,完善标准体系规划,加大系统化和规模化建设力度;同时,注重培养本土师资力量,构建适应本地需求的教学资源库,并依托各孔子学院精准定位,推出“中文+”
[摘要]近年来,中德两国在存在地缘政治风险的背景下,德国在经济上又高度依赖中国,使得其对华政策呈现出两面性和复杂性。整体来看,对话交流依旧是德国对华交流的底色与根基,德国的中文教育也抓住战略推广黄金期,发展迅速。教学单位“从高发展、由高到低”逐步辐射,教学机构“从公到私、由私到公”逐步拓宽,教学方式“从线下到线上”日渐灵活。德国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中文百年汉学的历史积淀,两国稳定的政治关系
[摘要] 甘肃境内宋金墓葬画像砖中有一类图案为秋葵,较为特殊,相关著述中存在误认。通过对秋葵图案进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此类图案在宋金元墓葬形制演变中的位置经营变化,及突出的装饰意味,可得出初步认识:秋葵与蜀葵图案同样作为佛教丧葬仪式中香花供养的标识,被引入传统丧葬中,成为唐宋以来僧俗观念相互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关键词] 宋金墓葬; 秋葵图案; 香花供养 [中图分类号] K8
[摘要] 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的丧葬理念基本延续了汉代以来“事死如事生”“升仙永生”等墓葬文化传统,在河西地区已发掘魏晋墓葬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考察墓主人营建墓葬时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可以看出营造升仙世界和期望享乐生活永恒,是当时世家大族墓葬文化习俗的重要主题,与魏晋时期士人阶层推崇“无为”玄学思想的社会背景有关。墓葬从空间、照墙、葬具等方面为墓主人营造了升仙世界的物质载体,砖壁画则主要围绕
[摘要] 高昌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成为东西方使者和商贾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与此同时佛教也随之传入该地,留下众多丰厚的遗迹,其中古城寺院遗迹2处,石窟寺遗迹14处。早在北凉王朝初期,佛教在高昌地区就比较盛行,统治者带头信佛,大力开凿石窟,重塑佛像,绘制壁画,僧人译经讲法甚多,直至高昌回鹘时期,宗教氛围空前浓厚。然而,梳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探险家和国内考古学家对高昌佛教遗存的调查
[摘要] 2024年5月1-8日,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穿越河西”——中国油画名家甘肃写生行系列活动,邀请全国15位油画家赴河西走廊开展写生。5月9日,“穿越河西”——中国油画名家甘肃写生行联席讲座暨作品展览在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联席讲座中,各位艺术家围绕写生与创作、中国写意油画的艺术特征、艺术的守正创新、信息时代的艺术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