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六国时期进入华夏世界的诸胡族,面对华夏传统观念中的天命观和华夷之别,在建构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努力中存在两种祖先追述的模式:其一是自称为华夏圣王之后,力图将本民族历史置入华夏历史中;其二是追述祖源至传说或历史记忆中的英雄人物。这两种追述模式,反映了诸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不同的政治目标和现实需要。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祖先追述;天命;圣王之后;英雄祖先 [中图分类号] K23
[摘要] 沈亦珍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终生致力于中等教育事业发展。1938年,沈亦珍来到兰州任职于甘肃省教育厅,对甘肃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尤多。这一时期,他助力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兰,建立永久校址;同时,任职该校外文系主任,推动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沈亦珍在担任教育部简任督学时,还积极奔走促成了西北师范学院在北京的复校,使得北平师范大学得以重回旧址。沈亦珍在甘肃教育史上是一个不
[摘要] 关于戊己校尉的命名,古今学者的诠释大多立足于五行理论,也就是其衍生出的“居中说” “压胜说”和“寄治说”,但是这些诠释更多地是源自对颜师古注释《汉书》的个人解读,并且也不尽完善。本文结合匈奴长期控制西域的历史实情,认为匈奴的文化习俗对西域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匈奴社会“居中”的习俗在西域地区影响较大。西汉政府在经营西域之际,以“因其故俗”的管理模式,继承了匈奴社会的“居中”文化,而
[摘要] 新疆雨雪粮价奏报制度萌芽于清乾隆时期新疆东部天山的鄯善、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昌吉等地区。1884年新疆建省后,在善后事宜过程中被以制度的形式正式确立,并在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末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清代新疆雨雪粮价奏报的形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奏报程序严格,是清代中央政府在开发、治理新疆过程中对各地雨雪、粮价、收成等进行监测和预警的有效探索,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
[摘要] 清末新政时期,域外记者、探险家等群体前往兰州进行游历及军政考察等活动。西方视野中,域外人士协助下的彭英甲是兰州近代化的先驱者。邮电通讯的发展、黄河铁桥的创建,均得益于彭英甲的严格督办。然而,保守闭塞的官场风气及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彭英甲的努力付诸东流,铁路的建设罕有实际成效,民众思想仍在半蒙昧状态。制度的变更虽略有成效,思想观念的更新才是根本良方。封建政体下,中央政府无力统筹地区开发,在资金
[摘要] 《开蒙要训》是现今敦煌文献中所发现较为完整的一篇有关幼童启蒙的文章,其中包括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涉及诸多农业生产、手工业以及牲畜养殖的基本知识,对敦煌地区农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助于培养敦煌地区农业的生力军以及贯彻以农为本的思想。因此,《开蒙要训》除在研究隋唐时期敦煌地区启蒙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外,其在研究敦煌地区的农业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摘要] 在中国古代,买卖契约是最重要的民事契约,遵循着朝廷颁布的法令或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签订,契约文书是反映基层社会生活、折射官民互动关系的重要材料。回鹘文契约文书中,共有11件人口类买卖契约,包括奴隶及自由人口。梳理此类文书发现,其契式和套语已经形成固定格式,从相关套语中也能反映出高昌回鹘时期存在着人口买卖现象,包括自由人口与奴隶,买卖人口在当时社会是合法的。同时,也能从此类契约中了解到当
[摘要] 赋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体裁,作品宏富,影响深远,其中陇籍赋家及其作品在中国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至元末,陇籍赋家见于文献者21人,赋作169篇,本文对赋家生平概略、赋作存世情况及其功用类型作了考述和分析。这些作品题材多样、体式完备,整体上反映了中古时期陇人赋作的基本面貌,对赋史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中古时期;陇籍作家;赋;文献考述 [中图分类
[摘要] 张晋是明末清初诗坛的名家,张谦在清初秦陇诗坛亦负盛名,故张氏兄弟的诗作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整理他们的诗作将为进一步探究清初甘肃诗坛的创作成就以及把握清初诗歌创作的全貌,提供文本上的便利。赵逵夫先生是迄今为止学界专题而系统地研究张晋、张谦兄弟诗作成就的第一人,他的新著《张晋张谦集校笺》在详考版本、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抉发幽微,且能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将张晋和张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
[摘要] 庆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诞生出了一大批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刺绣纹样内容丰富多彩、色彩艳丽,极具地域特色。但由于客观原因,庆阳香包的传承与创新受到约束。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阐述通过对庆阳香包刺绣纹样设计手法等进行创新后应用到现代布艺装饰中,扩展其表现路径和物质载体,进而利用多种视觉语言将中华多元化的民间艺术进行物化呈现,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融
[摘要] 狭义陇右地区曲艺与戏曲形式并存,以“曲子”“小曲”为载体的民间小戏剧种,其发展源流呈现出区域文化同一性基础下的声腔共性特征。经乐舞艺术、秦地音声、宋元北曲的远源积淀,陇右民间小戏这一丝绸之路多民族融合乐舞文化在明清之际随俗曲小调的兴盛与陕西眉户交汇融合,呈南曲秦化之风,并在戍边移民、商贾往来、艺人交流中亦沿丝绸之路传播传承,为现实视角下丝绸之路活态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中亚人群上千年来编织和自用的地毯走向商业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西方人审美观的变化,以及各种博览会和博物馆、西方文学和影视、沙俄在中亚修建铁路等外部因素相关。中亚地毯的商业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并为中亚重新融入世界体系发挥了一定作用。本研究既为窥视中亚社会文化提供一个崭新视角,也为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库咨询。 [关键词]
[摘要] 5-15世纪中亚音乐以宫廷和城市音乐文化为代表,呈现多元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诗歌一体性特征。波斯音乐奠定了中亚音乐的专业基础,阿拉伯音乐的融入确立了其体系特征,萨曼王朝学者的研究促成了中亚音乐科学的形成。突厥系王朝重视音乐治疗功能,帖木儿帝国展示了社会音乐的多样性。 [关键词] 5-15世纪;中亚;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15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吉尔吉斯语的跨境类型与特征多种多样,其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字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从地理角度进行的研究表明,跨境语言变异类似于地域方言,由山脉和河流等自然空间阻隔导致不同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差异。国界划分、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等社会空间因素影响着吉尔吉斯语的变异,社会因素对吉尔吉斯语的跨境变异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族群的迁徙和与其所居住国家的主体民族以
[摘要] 马来西亚雪州沙叻新村觉侨学校与当地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其对华教特征的传承及为适应现实环境所做出的改革值得探讨。本研究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及学校特刊、会馆特刊等材料对上述问题展开调研。研究初步发现:学校在语言景观的语言选择上仍大量保留了华语的使用;教职人员基于非华裔学生较多的现实情况,在华语教学实践上做出了调整;作为半津贴华小,学校与新村内的海南会馆关系密切;学校董事部积极举办各类
[摘要] 本文考察了2010年后出版的14套辅助性语法教材中语法点编排状况与讲解模式。考察发现,14套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法项目是词类、句子成分、句子类型和动作的态。从语法点等级排布上看,初等语法点多,而高等语法点相对较少,14套教材中有6套教材适用于初级阶段学习者,1套教材适用于准中级阶段学习者,3套教材适用于中级阶段学习者,4套教材适用于准高级阶段学习者。14套教材中语法点讲解模式可分为
[摘要] 太平洋地区是国际中文教育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中国国家战略为视角,选取了纽埃、库克群岛、瑙鲁、帕劳、马绍尔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六个南太平洋岛国作为整体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这些国家的中文教育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南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国际中文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国家普遍面临人口稀少和中文教学资源匮乏的挑战,而个别国家受国际政治因素影响,尚处于未发
[摘要]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教师能力标准,尝试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师复合型能力框架。“中文+职业技能”教师能力由复合型专业知识、复合型专业能力和复合型职业素养构成,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分离、整合、融合。本研究为“中文+职业技能”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参考,旨在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
[摘要] 吐蕃时期棺板画上人物服饰及丝绸的使用,直观再现了当时对丝织品的应用方式与部分常见纹饰。当代藏族手工艺品存在装饰纹样陈旧、形制与纹样循环往复使用、相互借鉴抄袭等弊端。从吐蕃时期丝织品中提取出的大量装饰纹样元素,既能原汁原味地再现还原与弥补当前藏族工艺美术纹饰中缺失的吐蕃韵致,又能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艺术图像体系部分还原,对现当代西藏美术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意义。都兰吐蕃
[摘要]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出土的明代李奎墓志,不仅记载了巩昌府安定县李奎的生平仕历和家族盛况,补充了正史记载的阙失,为深入了解明代后期河陇文士的历史境遇提供了新的史料和信息,而且再次印证了河陇文士与明代政局之间的密切联系。在阉党专权的天启时代,李奎廉明刚果,士民爱戴,时称良吏,体现出河陇文士的刚正品格和历史担当。通过对墓志文本及其承载的历史信息进行详细考释,尽量还原历史事实和语境,从而再现明代后
[摘要] 陈贡禹祖辈依靠武威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地位而积累财富,陈贡禹本人通过捐纳入仕而跻身地方绅士阶层,并通过培养子侄接受儒学教育、积极参与本地社会事务、封赠先祖父母等行为逐渐成为武威名门望族,体现了由商入仕的清代世族形成路径。陈贡禹墓表为了解清代封赠制度的施行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 [关键词] 陈贡禹墓表;封赠制度;甘肃武威;绅士 [中图分类号] K
[摘要] 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而彩陶是其文化特征的典型代表。本文以罗家尕塬遗址出土的三件彩陶残片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X荧光光谱(XRF)、岩相、热膨胀、吸水率和孔隙度等方法对其陶胎成分、工艺进行了科学分析,同时对遗址土层成分进行了原料溯源测定分析,并结合其他新石器时期遗址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遗址出土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高钙特征,制作原料应取自当地的第三纪红黏土,陶
68cmx 65cm 纸本设色 1960 年
50cmx 85cm 油画 1970 年
2024 年3 月3 日,由《河西走廊通史》编纂委员会主办的《河西走廊通史》编纂工作推进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专家、《河西走廊通史》总主编田澍教授及《河西走廊通史》各卷主编、撰写作者等20 余人参加。 会议通报了《河西走廊通史》编纂阶段性工作进展,《河西走廊通史》各卷主编分别就《河西走廊通史》编纂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并围绕工作重点、难点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