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还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两大类。知识体系则是描述特定专业知识总和的概括性术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自主建设中国特有的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经验系统。近几年来,关于中国特色出版学知识体系建设受到高度关注,学界和业界不少人都就此发表了见仁见智的意见。如何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关键在于跳出主要是外围
[摘 要] 出版融合是媒介融合的衍生,是媒体融合在出版领域的具体部署。从制造业逻辑到服务业逻辑,进入数智时代,出版融合发展在媒介认知上从媒介化转向去媒介化,在目标上由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追求质的精细,在技术态度上由技术崇拜转向技术审视。本文交叉使用两种解构思路,将数智时代出版融合发展拆解为内容融合、形式融合、渠道融合和体制融合,将出版融合发展的行动者网络抽象为作为推动者的政府、作为践行者的出版单位和作
[摘 要] 简要回顾近代“出版”概念自日本引入我国的过程,对比中、日、英、美等国的概念差异。梳理“出版”概念内涵及外延在我国的三个发展阶段,提出概念演进是实践发展的结果,呈现反映产业化趋势、弱化技术属性、强化思想文化属性的特征。对比中西方的“出版”概念内涵,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提出当前“出版”概念内涵的显著特征是文化主体性,表现在文化选择、文化加工、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指出编辑环节是出版工
[摘 要] 分析“研究对象说”“预设前提说”对构建数字出版本体的进步与不足,基于整合性理论建构方法,引入数字出版“存在-存在者”的理论框架。论述研究对象、预设前提作为数字出版学科本体的两个核心要素,指出数字出版研究对象是数字出版学科的“存在者”,即数字出版活动;阐明数字出版预设前提是数字出版学科的“存在”,即“数字科技-出版”原态,能够蕴含和幻化出各种数字出版行为、数字出版现象,通过数字出版活动这
[摘 要] 基于间性视角,从主体参与的跨场景互动、文本连接的跨文本延伸、媒介互联的跨模态交融,分析不同内容生产模式之间的关系逻辑;并结合数字创意互动服务模型,从内容制作、内容包装、市场创建、数据传输、发行服务及用户界面六大方面,探讨“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运作机制。最后,从负责任创新是借力人工智能生产开展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石、平台化思维是连接各方资源的重要桥梁、数字素养是数据生产力发展的
[摘 要] 通过记录脑电图中不同脑波频带的功率变化,比较分析在进行虚拟现实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时读者大脑中与专注度相关的大脑活动变化,以研究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 阅读时的读者阅读关注度。本次实验共31名被试参与,分别在虚拟现实阅读和纯文字纸质阅读条件下,完成约120秒的阅读任务,同步使用 Emotiv Pro设备记录实验期间被试的大脑活动情况,获得相关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
[摘 要] 编辑职能从把关人拓展到学术经纪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拓展方向是搭建学术传播平台、追踪学术前沿和参与价值共创。科技期刊编辑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做好把关人基础上担当学术经纪人角色,力求整合学术资源,多模态立体化满足服务社会需要。编辑欲要成为合格学术经纪人,需营造知识服务场景、引领学术方向、发挥知识传播效用、构建学术共同体,促成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知识价值转化和科研成果服务社会。
[摘 要] 数字时代专业性学术期刊面临着新的生存选择、发展进路和目标导向。研究其媒介化生存是适应技术迭代和知识几何级数增长的现实要求,具有揭橥本质、厘清关系、梳理发展之意义和价值。当下时代,总体指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需要内容生成、社交传达、多维传播、多元体验等方面的媒介化技术创新,构建以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介的由主管主办部门、学术期刊编辑部、评价机构、数据库等组成的涵括作者、读者
[摘 要] 以美国世哲出版集团(Sage)为例,探讨美国学术出版集团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如何适应数字化趋势,通过数字化投稿、审稿、数字化出版提高学术期刊的高效和规范出版,通过各种数字化手段和工具对期刊进行推广,从而有效提高学术期刊的可见性和影响力。美国世哲出版集团的数字化发展举措可以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和推广传播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国际出版集团 学术期刊 世哲 数字化出版和传播
[摘 要] 将图书在线信息分为“高评分高销量”“高评分低销量”“低评分高销量”“低评分低销量”四种情况,通过脑电技术记录读者对每种图书进行购买决策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从N200、N400以及晚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nl,LPP)这三项脑电指标的变化中分析读者在“感知风险监测”“信息冲突分析”“选项价值评估”这三个决策阶段的神经活动,发现评分和销量信息显著影响读者的购买意愿
[摘 要] 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和霍夫斯塔德(Hofstede)的文化维度数据,实证分析文化距离对我国出版物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以人均GDP为调节变量,探讨经济发展水平对文化距离与出版物出口贸易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文化距离会导致出版物交易成本和交易不确定性增加,交易规模、交易广度和交易深度下降,对出版物出口贸易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则对文化距离与出版物出口贸易关系有显著的正向
[摘 要] 西部地区民族出版与主题出版融合发展呈现央地顶层设计,推动融合发展理念增强;立足少数民族选题,强化主题出版属性;多主体参与,合作出版民文版主题读物;以公共文化服务为枢纽,开展主题阅读推广等趋势。存在主题出版与民族特色选题融合不够,民族出版单位“公益性强、市场性弱”,民族主题出版“走出去”有待增强,基于读者特征的阅读推广服务不足等问题。为推动民族出版与主题出版高质量融合发展,应提升精品意识
[摘 要] 从媒介物质性研究出发,着眼书籍研究,回溯和归纳不同学派关于书籍的经典观点,书籍研究中对物质性的关注大体呈现了从凸显文本物质形式,到观照文本物质形态及其意义,再到对书籍物质性的关注等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书籍研究向物质性转向的可能路径:首先,关注书籍的物理属性及其出版实践再造的物质性;其次,将书籍置于“关系”之中,考察作为“中介”的书籍;再次,采用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书籍出版或物质技术
[摘 要] 孙毓修主编的《童话》,是商务印书馆在1908年开始出版的儿童丛书,开创了儿童读物出版的先河。他在编辑中竭力实现编译和改写的统一,整合中外文学素材,创作出适宜儿童阅读的作品,有效弥补了教科书和传统读物的不足,并以此探索新民、新文化的路径和方向。在儿童图书的编辑与出版背后,还承载着孙毓修对近代儿童文学的探索与实践,为近代儿童文学变革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范式与思路。 [关键词] 孙毓修 《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