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岛位于新西兰的南岛和北岛之间,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一八九四年岛上建了一座灯塔,一个叫大卫·莱尔(David Lyall)的灯塔看守来到了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为了排解寂寞,他带了一只怀孕的母猫,名叫蒂波斯(Tibbles)。不曾料到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蒂波斯每天都会给莱尔叼来一种不知名的鸟。莱尔本人对鸟类也有一定的研究,于是将这种鸟寄给远在伦敦的专家鉴定。后来才知
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说到底,其实是关乎审美情趣、审美境界在表演艺术上的展现,究竟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有什么关系,又和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有什么关系。这是个大题目,涉及当代中国如何提升审美品位与文化修养,如何利用传统审美资源开创文化复兴之道,不只是限于狭义的“昆曲”表演艺术研究。探讨昆曲的“四功五法”、“原汁原味”、口传心授、雅俗共赏,在在都与非物质文化传承有关,与如何继承与转化传统,以求持续创新与发
一 从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至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不停来往于长安、奉先、灵武、凤翔、鄜州间,随着仕途的起落,奔波于关陇大地,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哀江头》《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等一系列全用入声韵的诗作。这段时间里,第一件惊天大事是爆发了安史之乱,整个帝国从锦绣繁华的顶端跌落尘埃,秩序崩溃,两京失陷,君臣流徙。在路途流转中,诗人打开
胡适不是他的时代首倡国语之人,但在推动和普及国语方面,却有着显著贡献。比一般倡导国语者走得更远的是,胡适还将国语与文学关联或捆绑在一起,或者说将现代国语与现代文学关联在一起,首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有《国语文学史》一书行世,这在他的时代,亦具有显而易见的先进性及开创性。 有意思的是,在关于《国语文学史》一书的一篇演讲中,胡适谈到了自己当初着手撰写这部特别的类型文学史的一些情况: 在此
沈从文有两个世界:文学世界与文物世界。前半生是高产作家,后半生是文物研究专家。这仿佛是一个美丽的谜面。汪曾祺的《沈从文转业之谜》一文似可解谜,可是,在文章的结尾,汪曾祺还是画出好几个问号:“从写小说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丰硕的成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个人说,无所谓得失。就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算不算损失?如果是
十七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档案材料中有一项记录颇为耐人寻味,那便是私人贸易(private trade,或称private cargo)清单。它们散见于商船早期进出口贸易各类数据的不起眼角落里,记下随船人员以个人名义进行货品交易的名称、数量、价格等。以一六七四年至一六七五年为例,这一年在毛织品、金属出口一项中,东印度公司的出口总额为十五万五千镑,其中私人贸易高达四万五千镑,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银块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讲“宋之话本”,讲到宋人“说话”原初之分类,有这样一段话: 宋都汴,民物康阜,游乐之事甚多,市井间有杂伎艺,其中有“说话”,执此业者曰“说话人”。说话人又有专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五)尝举其目,曰小说,曰合生,曰说诨话,曰说三分,曰说五代史。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第四章“说话的家数”,开头即介绍北宋汴京瓦肆中的“说话”科目,亦据孟元老《东
宋代是中国历史文化一个关键发展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调整、变革和定型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美学方面,无论是贵族、士人还是平民,日常生活都极富审美色彩,这是宋代较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的历史性进步,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对此,史学家钱穆曾用形象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宋代人日常审美生活的场景: 宋以后的文学艺术,都已经平民化了,每一个平民家庭的厅堂墙壁上,总会挂有几幅字画,上面写着几句诗或画上几根竹
从《诗经·曹风·蜉蝣》中“朝菌不知晦朔”的微小蜉蝣,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不安,中国的古人们不断地意识到他们的生命和存在,可能只是不断流逝的时间之河中转瞬即逝的匆匆一瞥,因此抵抗不断的消逝以及存在的崩溃就成为他们念兹在兹的创造与想象的动力。“诗是关于人生困境以及怎样从这困境解脱的咏叹”,除此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也往往承担着相似的功能,即作为寄托、创造和展现古人永无止境地对抗存在焦虑的存在形式
他在寻找一个值得分有宇宙的灵魂。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圆形废墟》 在《塞斯的弟子》(Die Lehrlinge zu Sais)中,十九世纪德国诗人、哲学家诺瓦利斯如此描绘“来临中的社会”(Kommende Gesellschaft):“他很快便察觉在所有东西中的联系、相遇、巧合。他看到没有任何东西是孤立的。—他的感官所察觉的东西涌进一幅幅巨大的、五彩缤纷的画面:他听、视、触、思同时进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自助类的讲野外生存的书籍,提供指南、攻略、干货的那种。总之,从书架上抽下这本《一个女人,在北极》时,我不知作者是何方神圣;而翻开冰雪打底的封面时,我也压根不晓得,在旅行文学的名册上,有过这样一本书。 我与极北之地的最近际遇,是在挪威的特罗姆瑟(近北纬70°)。这个地点出现在本书作者克里斯蒂安·里特(Christiane Ritter)返回欧洲大陆和文明世界的第一站。彼时,我认
无论是一九七七年出版的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还是二○二○年出版的露西·德拉普的《女性主义全球史》,基本都不会提及中国或日本等东方女作家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主义研究是在西方文化领域中发轫并展开的,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东方女性意识觉醒是充分存在于社会实践中的事实,哪怕并非建立于(西方)体系化的女性主义理念之上。这方面的事实浩瀚如海,但若未经由书、画、影
卢森堡博物馆 卢森堡博物馆地处巴黎左岸最文艺的地段圣日耳曼德佩区,五区和十三区的交界处,是卢森堡公园的一部分。 卢森堡公园当年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孀妇玛丽·德·美第奇王后(1575-1642)的私人住所。在她的儿子路易十三执政之前,美第奇王后曾摄政五年(1610-1614),有钱有势,就在那时她开始策划在巴黎修建一个仿造佛罗伦萨娘家花园宫殿的地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是欧洲艺术风尚的领军翘
著名艺术史学者、英国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约翰-保罗·斯通纳德的《50000年人类艺术史》,以不到五十万(中文)字的篇幅,构建了一部五万年(约数)的人类艺术通史:从史前时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洞穴壁画到“后现代艺术”。如何选择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主要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为主的群体及其作品,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不同的作者有各自的取舍及详略标准,其中不乏个人喜好因素,
女性诗歌往往给人以一种单薄、脆、尖利的印象。这里所归纳的诗歌并不是特指某一个诗人的创作,而是总体上来说女性诗歌呈现出的一种倾向性。这种诗歌传统类似于狄金森,短小、精悍、凝练,呈现出一种自我化的精神样态,这种诗歌自然有自身的魅力,而且在创作上也更加容易进入,许多人刚开始写诗基本上都是从这种诗歌开始的。我把这样的诗歌称为“内爆性诗歌”,即这种诗歌的诗意依靠的是一种诗歌小容器内部的张力、语言弹性与
在英国西北部湖区的诸多久负盛名的小镇中,凯西克(Keswick)的地理位置算是相对偏僻的。小镇的名字意为“卖奶酪的地方”,说明它很早以前是一个集镇,如今,这里依旧会定期举行集市,人们可以从集市上买到最正宗的凯西克奶酪。从湖区的大门肯德尔小镇开始一路向北,温德米尔、安布塞德、瑞德、格拉斯米尔彼此相隔都不太远,唯独凯西克小镇与上述小镇隔了湖区的第二高峰赫尔维林,以及瑟尔米尔湖,等等。即使是现在,驾车从
在东京人的生活中,“桥”是一种实质性和灵魂性的存在,它既是准确定义地理方位的工具,也是裹挟着人与人交往的情感场景的代名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中。犹记得留学时代初来乍到,在东京街头问路,大部分路人给我的解说中总会有“跨过那一座桥”。这一次被桥吸引,是因为看了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祈祷落幕时》的电影。在另一部同为“加贺恭一郎系列”的《麒麟之翼》中,出生于大阪的东野对东京日本桥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