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寻求务工机会,孕育出一支特殊的劳动力队伍——农民工。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民工的流动趋势愈发明显,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民工潮。受限于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压力以及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大部分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但往往无力实现家庭的整体迁移,只能选择将
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还需鼓励儿童天性的发展。然而,当前学前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儿童自主探索,常常以成人的标准苛求幼儿的行为表现,并将游戏与学习割裂对立。《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对教育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教育家》记者采访了本书主译者——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叶平枝,聆听她剖析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幼儿教育中,大社会无疑是一座丰富生动的资源宝库,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真实的学习情境。然而,不少幼儿园在面临这本“活教材”时,却步入了诸多误区。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永英谈到带教时观察的现象:教师带着幼儿进入居民区,看到道旁竖着禁鸣标志,引导幼儿观察标志上的喇叭和一道斜杠,解释禁鸣标志的意思。这时一辆小轿车从小区里面驶出,按着喇叭,
幼儿周围的真实生活与社会实践中蕴含着无穷教育资源,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提出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实践存在着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生活、过分依赖预设的课程内容和符号化的知识传授,忽视从做中学、幼儿亲身体验真实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大社会教育的内涵,解析社会生活对于幼儿的价值,探讨如何有效引入大社会资源,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 广阔天地与导向标:大社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对周围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儿童也应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儿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借由好奇心,通过与他人、与社会场景的互动,获得学习与发展。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触和了解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社会关系中成长,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直至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多重视角下,走入儿童对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积极参与精神的公民,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命题。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涵盖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参与社会管理和决策的意愿与能力。儿童时期是个体人格、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认知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早期公民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教育内容,能够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和实践机会,不仅有助于幼儿了解社会、认识世界,还能激发他们对公
社会情感能力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核心素养。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如何有效利用大社会资源来培养幼儿的共情力、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理念,为新时代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园外资源,使幼儿接触到更广阔的场域,从而提升其社会情感能力。在多样的情境中,幼儿能够更自然地生发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体谅,从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整合社会
幼儿园教师作为实施社会资源教育的主体,其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实施的效果与深度。面对教师在实施社会资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障碍,我们需要积极助力他们突破瓶颈。《教育家》邀请了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甘剑梅及其团队成员陈梦珍,浙江省特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冯伟群,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色幼儿园园长李海珍,来共同就此建言献策,帮助教师从束手束脚的状态中解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