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六一”这个充满希望和生命力的节日,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追忆起自己的少年儿童时期。在时光剪影中,我们会想起某一时刻的风轻日暖,长大后难得一见的天真笑容,还有那更胜骄阳的少年意气。 小小年纪,大大能量。在人生的起点阶段,孩子们的心中有时不只是些简单真挚的愿望。他们不乏责任感,其纯粹和坚毅令人动容。用手中的笔让自己和家人安身立命的张恨水,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读的季羡林和刘嘉麒,勤学好
2024年6月1日是新中国第七十五个儿童节。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笔触写下《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成为热情呼唤中国少年儿童投身祖国改造的号角。自此,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承载国家的梦想和期待,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故事。他们有的自强不息,靠一支笔安身立命,挑起家庭重担;有的背井离乡,刻苦求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为撰写郭宝钧事迹,笔者最初采访郭宝钧之子郭雨东先生,不料文章未写完,而先生病逝。后由郭雨东先生之子郭大壮接力,接受笔者采访,提供乃父回忆郭宝钧的博文及一些相关资料,并帮助审阅校订,在此致谢!) 2024年2月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这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而提起殷墟,就绕不开河南籍考古学家郭宝钧的名字。他在新中国成立前三次参与、两次主持殷墟考古发掘,
他是我国第一个工业化合成油厂的合成车间主任,为新中国第一滴人造石油的诞生立过功,更是唯一一个亲身经历中国合成油发展几个阶段的元勋。 他为大庆油田第一个炼油厂实现“四个一次成功”起过关键作用,荣获了大庆会战纪念章。 他在六十多岁时成为天津石化第一代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一直工作了十几年,于天津石化建设具有开疆拓土的功绩。他就是中国石化科技的老行尊郭雨东,我国考古学开创者之一、商周考古的奠基人
1947年8月17日,上海南京路,熙来攘往的人潮点缀着黄浦江畔的这条商业街。斜挎宽包的报童奔走大喊:“卖报!卖报!”行人脚步匆匆,并未被司空见惯的报童吸引。突然,报童大声念出当日报纸的醒目头条:“第一绥靖区破获共匪间谍机关。”这是一条爆炸性新闻,行人纷纷驻足,掏钱购买当日《申报》。 这一天的《申报》以大篇幅报道了破获“共匪间谍案”的经过,中共华中政治分局联络部上海市特派员卢志英在上海被密捕,其在
“四十多年以来,我好像一块石头,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向前滚,不敢作片刻停留。南开在最困难的时候,八里台笼罩在愁云惨雾中,甚至每个小树好像在向我哭,我也还咬紧牙关未停一步。一块石头只需不断地滚,至少沾不上苔霉;我深信石头愈滚愈圆,路也愈走愈宽的。”这位自比一块石头,不敢作片刻停留的人,就是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 “你们讨厌得好!” 1927年,针对日本觊觎我国东北的“大陆政策”,身为南开大学校长的
他与著名报人邵飘萍是同学、同事,共同创办《京报》,后获罪入狱三月有余;他主笔《时事新报》二十年,撰写的社评享誉报坛,与陈布雷有“一时瑜亮”之称,与张季鸾并称“南潘北张”;他曾短暂出任官职,但毕生最大的兴趣仍是办报。 与邵飘萍共创《京报》 潘公弼生于1895年,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他届学龄时,嘉定就已开设学堂,遂按部就班地在家乡读小学。毕业后,他来到上海,先就读于浦东中学,后改入南洋中学。
费孝通(1910—2005)是我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主要奠基人。他年轻的时候“转益多师”——求师中国学者,也取法外国学者,这使他不仅懂得中国,而且通晓西方学术,成为一位具有全球视野的学者。 1930年,费孝通由东吴大学医预科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吴文藻凭借其良好的海外关系,积极推行“请进来,派出去”的人才培养方略,邀请国外社会学、人类学名家来华讲学,并连续推荐多名优
他是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和平民教育的发起人,曾经帮助孙中山进行革命工作,对张学良的影响也很大。他全方位关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各界精英一起力图改变中国人被压迫、受奴役的现状,成为知名外交家…… 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与平民教育发起人 1882年11月,余日章出生在湖北武昌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余文卿是武昌圣公会高家巷圣约瑟堂的牧师。受牧师家庭浓重的氛围影响,余日章很早就对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会产
在国人心目中,杨虎城不仅是一位富有侠义精神、充满传奇色彩的爱国将领,更是一位胸怀救国救民宏愿大志的英雄。于右任与杨虎城同为陕西乡党,比杨虎城年长十四岁,是同盟会元老。他们都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又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他们一文一武,性格迥异,却在共同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于右任“无地自容”之际,杨虎城成为于右任的坚强后盾 1918年初,杨虎城率领自己拉起的一支武装队伍参加
2023年12月,微博上突然刷爆了一段视频:葛昌纯院士穿着厚重的棉衣,骑着一辆橘红色的三轮自行车,在漫天大雪中去往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楼的路上…… 这一幕,很难不让观者动容。葛昌纯如今已是九十岁高龄,他是我国核工业功勋奖章和核工业功勋人物荣誉获得者。就在2023年,他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名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当兵没成,就一门心思搞建设 数百年前,葛家祖上算得上浙江东阳的大户
1952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清华园内华罗庚的住所迎来三位客人。那天,他们心潮澎湃,共同畅想发展计算机的美好蓝图。三人中,二十九岁的夏培肃是唯一的女性。 “学工程,工业救国!”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在四川江津(今属重庆),秀才夏风薰多方奔走,募捐银两,创办了百余所小学、中学。儿子夏鸿儒也参与进来,兴办实业,投资教育,他坚信“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愚昧状态”。因经常救济穷苦百姓,
他是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他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蜚声世界的物理大家,历经曲折却也终得圆满。 “这个娃今后肯定有出息” 1939年2月28日,崔琦出生在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一间简陋的农舍里。他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他的出生给已到中年(母亲已四十一岁,父亲四十五岁)却
她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连续八次参加奥运会的体操运动员。在她四十多年的体操生涯中,共参加了八届奥运会、十六届世界锦标赛、六届亚运会和三届世界友好运动会,并在各项大赛中斩获过十枚金牌、十六枚银牌和九枚铜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五个高难度体操动作。这一成绩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她就是被称为“不老传奇”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 然而,丘索维金娜的闪亮之处远不仅于此,更让世人动容的,是她拼尽全力救
郎毓秀是我国第一批留学归国的美声歌唱家,与喻宜萱、黄友葵、周小燕合称“美声四大名旦”“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抗战时期,她演唱的《杯酒高歌》激昂高亢,在大后方乃至东南亚凡有热心抗日的爱国侨胞之处,几乎人人会唱,影响极大。 郎毓秀的歌声,带有抚慰人心的感动,正如她的容貌和气质那样,散发着明快、高雅、透亮,令人感到鼓舞的魅力。歌唱家周小燕曾多次提及自己第一次听郎毓秀演唱时的情景:“那是何等令人羡慕的
一百年前的北京柳浪庄,出了一位丹青妙手。从赵梦朱、黄宾虹、于非闇到张大千,他的名师之路星光璀璨,令人艳羡;成为职业画家后,他不但与童年偶像成为同事,还得到了徐悲鸿、梅兰芳等艺苑名士的垂青;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讨论和实施,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尽到了当代知名艺术家的使命。 他是工写结合的花鸟圣手,亦是心怀国家的“柳浪庄人”,他就是田世光,一位让濒临失传的宋元双勾重彩技法得
毛泽东派人送来一个花圈,放置在曾与他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战友遗像旁。此时的毛泽东少言寡语,甚至不能行走,只能以这种方式同他忠贞不渝的战友告别。 力不从心 据周恩来的秘书和医护人员回忆,周恩来卧床不起后,特别是他病危后从昏迷中醒来时,曾多次抚摸毛泽东像章和诗词,多次询问主席现在住哪里,身体怎么样。每逢这时,大家心中都特别苦涩。 周恩来病危以后,毛泽东也是病魔缠身,日渐衰弱。他们无力相见,也不忍相见
李娟 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李娟 孙中山 有一次,孙中山在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礼堂宣讲,内容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礼堂空间不大,但听众很多,加上天气炎热,不少人都有点昏昏欲睡。孙中山见状,便话锋一转,讲起了自己亲眼所见的一件事:有一个苦力,靠在码头用一根竹杠和两根绳子替旅客挑东西谋生。辛辛苦苦攒了一点钱后,苦力买了张彩
1959年至1961年,新中国遭遇三年困难时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福利院物资极度短缺,成百上千的孤儿时刻面临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威胁。 得知这一情况后,在一次会议期间,中央主管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求助,希望能从内蒙古紧急调一批奶粉给孩子们。不过在乌兰夫看来,给这些兄弟省份的福利机构送奶粉只能解一时之急,能维持多久也不一定。于是他将此事提交至自治区党委会讨论,会上
1937年4月的一天,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正带领考古学大家董作宾等人在浙江良渚一带进行实地考察(见上图,左为施昕更,右为董作宾),其中出土的黑陶意义尤其重大,该遗址的研究价值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事实上,施昕更并非考古学科班出身,进入西湖博物馆也是机缘巧合。中学毕业后的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级工业学校艺徒班,主攻绘图。1929年,西湖博览会开幕,施昕更经老师介绍前往博览会的博物馆担任讲解员
提起“建筑大师”的名号,追溯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历史,我和大部分人一样,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饶是如此,对于建筑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梁、林二人对古建筑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我的认识都是十分粗浅的。事实上,与梁、林二人同时代的建筑师不在少数,他们在战乱年代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以及建筑人才的培养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近日,读完贵刊2023年第11期的《建筑大师刘敦桢:风尘仆仆的古建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