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那个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为了“疏通依旧存在的交往之路”来到中国,演讲、游览、会谈,脚步遍及上海、杭州、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他呼吁中国朋友和他一起承担人类的精神团结的使命,无疑给当时中国的文化界人士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因他此次来华而在印度创建的中国学院,也成了中印友好事业之路上的一座丰碑,年复一年地散发着光芒。 史铁生在延安卧床不起的那段时间,生活起居完全由好友孙立哲照顾。而一度被土窑
为了增强国际文化交流,1920年9月,梁启超联合蔡元培、林长民、张元济等创办讲学社,以聘请国外著名学者来华讲学,其基本计划是每年以两千元招请西方学者一人来华讲演。被称为四大名哲的杜威、罗素、杜里舒和泰戈尔先后访华讲学。以当年中国之贫弱现实,这样的活动强烈地吸引了人们的关注,轰动一时,对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跨文化的交流都是极其重要的,先哲们从未先入为
1937年4月14日,在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里,一座两层建筑落成了,楼里张灯结彩,高朋满座。在一连串响亮悦耳的鞭炮声中,泰戈尔在谭云山等人的陪同下,健步进入院子。 按照印度传统庆典仪式,一盏神灯首先点燃,然后,泰戈尔缓缓揭开楼中央正门上方的一块红布。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书的遒劲端庄的四个汉字“中国学院”,赫然映入来宾眼中,院子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 中国学院的建立实现了泰戈尔1924年访问中国
相识于清华附中 孙立哲与史铁生是清华大学附中的同学,两人同届不同班。 孙立哲父亲孙绍先是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母亲马春浦也在清华工作。孙立哲从小就在清华校园长大。史铁生虽然不是清华子弟,却与清华也有不解之缘:大伯史耀增1951年1月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全家为此庆贺之际,正好史铁生出生。父亲史耀琛对清华情有独钟,虽没考上清华,后来在北京林学院就职,而林学院与清华仅一路之隔。本来清华附中不对外招生
朱东润(1896—1988),我国著名传记文学家,著有《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杜甫叙论》等多部传记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经历了20世纪诸多风雨的他,回望自己的一生时曾说:“我死后,只要人们说一句‘我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死了’,我于愿足矣。” 在心灰意冷中结缘武汉大学 朱东润,江苏泰兴人,原名朱世溱,字东润,后以字行。他幼年失怙,十一岁时在族人资助下考入南洋公学附小。因成绩优异、
活着被开了追悼会 段苏权1916年出生于湖南茶陵,原名祖仔,在家乡参加儿童团后,战友嫌他的名字土气,顺口为他起名苏权,即苏维埃政权之意。他觉得这个名字响亮,就沿用了一辈子。 1930年,段苏权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共青团茶陵县委书记、中共茶陵县委书记。1932年,他加入红军,先后任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
溥心畬(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乃晚清宗室恭亲王奕之孙、末代皇帝溥仪之堂兄。其诗、书、画堪称三绝,20世纪30年代中期即与张大千齐名,人称“南张北溥”,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1949年,溥心畬渡海到台,应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刘真之聘,担任艺术系教授。在台湾,他与张大千、黄君璧三人,被尊为国画大师,有“渡海三家”之称。 一 1952
20世纪30年代中期,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身为国民党中执委、具有中统身份的张冲,秘密穿梭于国共两党之间,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寻找“伍豪”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等主张。10月1日,宣言在法国巴黎《救国报
助力《新闻报》成为上海第一报 严独鹤于1889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字子材,笔名独鹤、晚晴等。他自幼好学,为取得功名苦读十年,十四岁时得中秀才,参加乡试不第,十七八岁时遂对功名失去兴趣,并认识到“求实学要紧”,后进入上海广方言馆就学。毕业后,他曾在江西做了几年教师工作,后在上海任中华书局的编辑。他酷爱写作,公余之时常写谐文、小说投寄各家报刊,其作品散见于《申报》《新闻报》《红杂志》《红玫瑰》《半月
他是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探险者,在近六千公里的风雪征程中,他采集到八百多份冰雪标本,其中包括“不可接近地区”的冰雪标本,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位拥有全部南极地表一米以内冰雪标本的科学家,为冰川学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 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冰芯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冰冻圈科学”的概念,成为这一学科名副其实的创始人。 他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幕后功臣,古稀之年临危受命,带领团队突破国际垄断
青岛山下的校园,樱花盛开,灿若云霞。春深似海,繁花如锦。 这是1978年4月中旬的一个午后。一位六十多岁的先生,走在山东海洋学院的樱花大道上。他中等身材,身体微胖。中山装的上衣口袋里插着钢笔,两鬓如霜,额头宽广,戴着一副眼镜,增添了儒雅渊博的学者气质。眼镜后目光深邃,他正思考着什么。迎面而来的学生们见到他,向他打招呼问好,他也毫无反应。 这位先生就是海洋生物学家方宗熙。 他聚精会神地思考着问
安思远本名罗伯特·哈特菲尔德·埃斯沃尔思,1929年7月出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牙医,也是根管治疗术的发明人,母亲是一位优秀歌剧演员。1933年他四岁时,父亲送给他一张中国邮票,本来只是想逗他开心,可安思远一下子被邮票上斑斓的色彩和精巧的设计深深迷住了。父亲对此很是惊讶,就给他讲了很多关于邮票收藏的知识。也就是从那时起,安思远开始收集邮票。没过几年,小小年纪的他便拥有
她直视生命的迷雾,用音乐为“星孩子”们封闭的世界开了一扇窗;她以智慧与慈善之心,开启了孤独症患儿教育的成功之旅,为无数家庭带来光明。 “因为坚持,才有希望”,这是一段与不确定性抗争的时光;这也是一个家族三代人与众多志愿者一起,为一个特殊群体无私付出的故事…… 她,就是用音乐开启孤独症患儿教育与救助行动的曹小夏。 解密“天使知音沙龙” 2023年10月29日晚,上海音乐厅。 一队帅气的青少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这句荡气回肠、鼓舞几代中国人奋勇向前的口号,来自我国体育界的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 三次搏杀,三次战果,容国团的一生,正是一首拼搏奋进的歌。 第一搏,1959年4月5日,二十一岁的容国团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破天荒为中国体育博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个人捧回了圣-勃莱德杯。 第二搏,1961年4月9日,他在第二十六届世乒赛上发挥关键作用,与队友一
2023年3月12日,马来西亚华裔演员杨紫琼凭借电影《瞬息全宇宙》中的伊芙琳一角,荣获第九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影后。 杨紫琼饰演的伊芙琳是一位生活在美国的五十五岁亚裔女性,经营着一家社区洗衣店,兼顾怯懦的丈夫、行动不便的父亲和叛逆的女儿的生活,所有的时间都淹没在日常的琐碎中。在一次意外中,丈夫突然变成了“成龙”,告诉她自己来自另一个宇宙,宇宙有多个版本,而每一
2023年9月27日,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的国庆七十四周年招待会上,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芬·欧伦斯,在贺词开篇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呼吁美中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向好发展。他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任上已经干了近二十年,连任了好几届,这在该委员会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许多人问他何以如此的投入和锲而不舍,他总是微微一
杨早,1973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野史记》《说史记》《早读过了》《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拾读汪曾祺》《元周记》《早生贵子》等。 很幸运,我和杨早住在同一个小区,于是,我们一起参加了小区里的书店——读易洞联合书店主人邱小石发起的“阅读邻居读书会”。十多年来,读书会每月举办一期,吸引了很多书友常年和我们一起读书。基
朱光潜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朱光潜 鲁迅 鲁迅在江南矿务铁路学堂读书时非常勤奋,学校规定每月一小考,成绩优秀的发三等奖章;得到三次三等奖章后,换发一个二等奖章;得到三个二等奖章后,换发一个头等奖章;得到三个头等奖章后,换发一个金质奖章。全班只有鲁迅一人得过金质奖章。他得到金质奖章后没有戴起来炫耀,而是拿到鼓楼大街卖了,买了几本书和一
1938年10月,《游支随笔》一书在日本东京正式出版发行。此书的著者诸桥辙次,当时正着手编纂那部至今仍被一些西方学者视作研习古典汉语权威工具书的《大汉和辞典》。(这部辞典以殿版《康熙字典》为基础,参考《说文》《玉篇》《广韵》以及《中华大辞典》等中国辞书,并引证大量中国古籍编著而成,用日语解说中国古典汉语,在当时堪称空前绝后的学术巨制。) 诸桥辙次在《游支随笔》自序中开篇即明言,“这一部杂笔集,乃
在《蔡烈士公时遗墨》一书中,名流题词很多,其中,李烈钧在首页上的“外交史上第一人”之榜题大字(如上图所示),最为引人注目。再者,除了许世英、李济深、蒋作宾等人的题词,尚有蔡元培题词一则,原文如下: 神明而英,志刚而贞。折冲御侮,失兹干城。主义不挠兮成此仁,威武不屈兮舍此身。 奉题公时先生遗像 蔡元培 显然,这是一篇为烈士所作的“像赞”。据考,蔡元培本人与蔡公时生前并无任何交谊。那么,被李烈
1975年12月20日早晨,危在旦夕的周恩来迫切要见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罗青长,遭张春桥无理拒绝。邓小平坚定地说:“这个时候了,总理要见谁,就让见谁!” 1976年元旦,毛泽东发表了两首词,周恩来听后发出了轻微的笑声。周恩来又一次从死神那里挣脱回来,吐出微弱的“呜呜”的音节,会不会是要见邬吉成? 语重心沉 1975年12月的一天深夜,室外刮着呼呼的刺骨寒风,病室内挂着厚厚的紫红
2024年第2期《名人传记》刊发的《陈一坚:从一介书生到“飞豹之父”》一文,我反复读了四遍。之所以反复读,是因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贡献奖获得者陈一坚,把报国之志化为实际行动,十年磨一剑,历尽艰难曲折,终于研制出“国产战斗机中唯一可以覆盖南中国海空域,在制空、护航等多个领域担重任”的歼击轰炸机——歼轰-7新机型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陈一坚从十三岁躲避日寇飞机空袭,看到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