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量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落实节水优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1年长江经济带相关统计数据,运用Tapio脱钩模型,在揭示2003~2021 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量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业用水量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量供应充足,但受水资源空间分布
摘要:长江经济带具有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与水文条件,分析其主要城市的自然灾害风险以及评估综合应对能力的适应性具有现实紧迫性。建构了自然灾害风险和综合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了2014~2020年间重庆、武汉、上海3座中心城市的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应对能力之间协调性程度的变化趋势及差异性,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2014~2020年间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系统与综
摘要:针对目前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两个行业、两个体系导致标准不衔接的问题,提出城市内涝防治的多层级目标,统一设置“低标不积水、涝标不成灾、超标可应对”3个层次的防涝标准和相应的积水范围、积水深度、积水时间、城市基本功能正常发挥程度等防涝目标。以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 FLOOD模型耦合MIKE Urban一维管网模型、MIKE 11一维河流模型、MIKE 21 二维地表漫流模型
摘要:城市内涝风险快速识别及致涝因素初步分析是开展城市内涝治理的首要工作,传统的城市排水模型模拟方法需要高精度的基础数据支持和较长的计算周期,难以满足城市内涝快速识别需求。基于泸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小区2015~2022年实际内涝灾害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和空间相关性分析对中心城区建筑小区内涝风险空间分布进行了快速识别,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对内涝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泸州
摘要:为探究不同下垫面结构下喀斯特地区的洪涝演化特征,基于贵州省1980~2020年降雨数据计算降水Z指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划分贵州省下垫面结构,分析其洪涝时空演化特征,并探讨下垫面主导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 贵州省下垫面可划分为深切割岩溶较强发育谷地区、浅切割岩溶中等发育谷地区、深切割非岩溶洼地区、浅切割岩溶强烈发育谷地区。② 1980~2020年贵州省呈变涝趋势,大涝发生次数较多;空间上整体呈东
摘要: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加快区域绿色转型、促进区域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要求。在论述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生态治理面临的顶层设计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通畅、治理主体权责不明晰、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等机制困境。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特征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特点,提出优化顶层决策设计机制、理顺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健全共
摘要:自净过程是影响河湖水体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污染物降解系数是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关键参数。定量分析长距离输水过程中渠道本身的自净作用,对于认识总干渠水质变化过程,区分其他外源因素对水质变化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实验模拟的方法测定了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典型断面的污染物降解系数,并将模拟的自净衰减过程与水质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① 总干渠污染物降解
摘要:为进一步摸清舟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基础情况,2018年8月对舟山近岸海域29个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Cu、Zn、Pb、Cd、Cr、Hg、As)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正定因子矩阵(PMF)探究舟山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并基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① 各重金属含量的均值大小排列为Zn>Cr>Cu>
摘要:了解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有助于评估地下水水质、识别污染源、制定水资源管理策略,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基于2017年和2023年在新疆奎屯河流域相同点位采集的共78组地下水水样,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饱和指数(SI)和离子比值法分析该区域地下水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 奎屯河流域2023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类型相较于2017年趋于集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Na型和Cl型转化。②
摘要:入湖污染物通量削减,一直是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新孟河作为现状唯一一条可以直接连接长江与太湖流域上游区域腹部的流域性重要河道,前期工作发现,在新孟河工程实施后,随着引长江清水进入太湖,湖西区主要入湖河道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入太湖的污染物通量也进一步增加。在新孟河工程即将常态化运行的背景下,针对工程运行后湖西区入湖污染物通量仍可能进一步增加的难点问题,通过灵活调整工程调度,合理部署区
摘要:为有效推进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建设,采用Qp法、Tennant法、近10 a最枯月法、频率曲线法等方法计算分析确定了汉江中下游重要支流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采用适配法确定各断面生态流量分月泄放目标。研究表明:① 汉江中下游重要支流控制断面的基本生态流量为1.16~7.50 m3/s,占年均流量的5%~15%。除南河谷城断面受金盆沟电站发电引水导致满足度偏低外,其他断面满足度均高于90%,可作
摘要:为保护洞庭湖生态系统,基于洞庭湖鹿角、杨柳潭和南咀水文站1961~2020年逐日水位监测数据,开展洞庭湖生态水位和生态需水量的研究。运用天然水位资料法、湖泊形态法、生物空间最小需求法、年保证率法、最低年平均水位法和频率曲线法等6种分析方法计算得出洞庭湖生态水位,利用功能法计算得出洞庭湖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① 洞庭湖东、南、西3个湖区最低生态水位分别为24.20,27.78,29.42 m,
摘要:为揭示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根据赣江外洲站1953~2020年实测流量和水位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累积距平检验、Mann-Kendall检验、滑动秩和检验、Pettitt检验和有序聚类检验法分析该站流量和水位的变化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残差分析法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流量及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外洲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正式通水运行近10 a,随着受水区各省(直辖市)配套设施不断建成,水量消纳能力逐步提高,在水源区供水有限的情况下,受水区之间竞争性用水问题日益突出。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成果,提出一种基于受水区各省(直辖市)设计多年平均分配比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度水量分配方法。该方法将可调水量按各省(直辖市)设计多年平均分配比例进行分配,所得结果为各省(直辖市)的年度可调水量初始分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基于网络流理论的区域水资源配置模型,利用经济学机制设计和数学相关理论构建了激励相容数学模型,旨在促进区域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将该模型应用于曹娥江流域新嵊区域,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率定。2003年、2022年区域相关数据模拟结果显示,各利益主体在激励相容机制作用下可以实现合作博弈,从而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认为网络流模型是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激励相容机制可以进一步促进
摘要:为定量评价生活节水综合效益,对生活节水概念内涵进行识别,考虑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的协同作用,引入生命周期思想和评价方法,提出生活节水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以节水保供、节水降损、节水增效、节水减排、节水收益五大内涵准则为框架,构建了包括“目标-准则-指标”三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提出节水费效比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结合费用效益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权重计算
摘要:山区与平原区水资源联系密切,探究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可为水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龙门山冲断带及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盆山系统代表,结合现场采样及前人研究结果,采用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和聚类分析等技术方法,阐明了绵竹市境内石亭江流域龙门山冲断推覆体与前陆盆地形成的盆山体系的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认为:大气降水为山区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中J3l3地层还接
摘要:堵河型泥石流灾害在汶川震区较为常见,其链式灾害效应严重威胁到了区域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准确预测泥石流堵河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以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于2010年8月13日暴发的群发性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因子权重,利用非线性回归建立了泥石流堵河程度的预测模型,并与已有模型进行了对比,论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可用性,其后对不同降雨频率下的泥石流堵河程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流量
摘要:近年来装配式建筑正逐步应用在地下管道工程中,为了研究管道顶进用装配式圆形工作井的承载性能,结合现场监测的顶管顶进力情况,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装配式圆形工作井的井片混凝土以及连接螺栓进行了受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管壁涂刷润滑剂、采用触变泥浆进行压浆等减阻措施可以明显降低顶进力荷载,甚至可以使其达到设计值的50%以下;装配式圆形工作井在顶进力荷载的作用下,螺栓受拉情况不明显,仅后座墙位置的
摘要:临江地区汛期地下水位与江水水位差距较大,地下结构的兴建破坏了含水层自然渗流场,使地下水渗流不畅,影响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建设效果。为修复以深基坑为代表的不透水结构对地下水的阻碍影响,引入渗流-管流耦合模型方法和管流等效渗透系数概念建立了地下结构渗流有限元模型,并以地下水渗流总量为评价指标,探究地下渗流管不同设计参数对地下水渗流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渗流管的合理布设有利于恢复地下结构区域
摘要:目前在复合地基的设计中,由于采用桩体压缩模量计算得到的复合压缩模量偏大,造成复合地基加固区沉降被低估;另外桩和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取值主观性较强,导致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偏大。针对上述两个问题,从复合地基形成机理出发,指出桩及桩间土共同直接承担荷载时必须保证桩土变形协调。桩土变形协调的条件是:① 桩刺入垫层的深度不能超过垫层厚度;② 桩宜设置为摩擦桩。在此前提下,分别计算桩及桩间土的沉降,
摘要:强涌潮区的水域环境复杂多变,这极大增加了管袋围堰施工安全管理的难度。为确定强涌潮区管袋围堰施工从清基到维护阶段的安全管控重点,首先利用系统理论过程分析法(STPA)对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从人员、物资、管理、技术、环境5个维度构建了强涌潮区管袋围堰施工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然后建立系统动力学(SD)演化模型,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模拟仿真。结果
摘要:边坡生态防护能使边坡免受雨水侵蚀进而发生失稳,但现有边坡生态防护结构大多采用现浇混凝土、注浆锚杆等,施工繁琐、现场作业时间长。为此,提出了一种由小型伞型锚、预制混凝土坡面防护构件以及预制生态植被层组成的新型装配式生态防护结构,并对其所防护边坡的浅层稳定性开展了研究。首先开展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小型伞型锚的锚固性能;然后根据新型结构的组成和受力特点,推导得到该结构防护下边坡浅层稳定性系数的计算
摘要:花岗岩残积土遇水后基质吸力丧失,强度显著劣化,会引起崩岗、塌陷等地质灾害和工程问题。受风化程度影响,残积土的颗粒组成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差异。为研究颗粒组成和基质吸力对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对5种不同颗粒组成的残积土进行土水特征曲线测试和不同饱和度下的直剪试验。采用粒组质量分形维数D表征残积土颗粒组成,D随土壤细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试验结果表明:残积土土水特征曲线受颗粒组成影响;VG
摘要:目前关于可再生纤维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较为充分,但对其高温处理后性能变化认识不足。为此,针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50%粗骨料替代超高性能混凝土(50%R-UHPC)以及50%粗骨料替代-1.0%钢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50%R-1.0%S-UHPC)进行高温处理(200 ℃、400 ℃、600 ℃、800 ℃),研究高温对它们力学性能(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弯强度等)、
摘要:原位固化法(CIPP)可用于修复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壁波纹排水管,但目前没有合适的模型来量化评估修复后整体结构的承载特性,修复设计无据可依。为此,首先基于叠合曲梁模型和复合曲梁模型对修复结构整体的受力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然后结合室内平板荷载试验对理论模型开展验证分析,最后通过室内土箱试验研究,探明了CIPP内衬对既有管道承载能力的提升作用,揭示了复合结构的破坏模式,以及既有管道的椭圆缺陷
摘要:针对高土石坝变形监控模型主要基于单一测点,无法定量考虑测点空间关联性的问题,构建了基于Vine-Copula的变形监控模型,并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随机抽样法的空间置信域预警阈值设置方法。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多测点之间的时序特性和空间相关性,利用Vine-Copula方法对变形数据进行精确建模和分析,以揭示高土石坝变形的整体趋势。同时,通过蒙特卡洛随机抽样法确定了空间置信域,为预警阈值的
摘要:水电机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空化会侵蚀过流部件,加剧振动,降低机组效率并影响机组的稳定性,因此对机组空化进行诊断对安全稳定运行十分重要。空化辐射能量信号是宽频带信号,但常规方法仅监测某一特征频率或频带,难以实现空化准确监测,为此提出基于空化烈度开展水轮机转轮叶片空化监测。首先从监测原理出发,对比分析空化对频域能量分布特性的影响,提出采用空化烈度表征空化强弱的程度;然后基于空化机理和水轮机试验数据
摘要:针对水轮机调节系统综合评价不够全面,无法综合反映系统多指标、多层次的复杂性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AHP)-决策与实验室评估法(DEMATEL)-云模型的水轮机调节系统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建立基于主要设备和相关工况的多层次指标体系,采用模糊AHP计算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通过DEMATEL法计算评价指标的相互影响与参照关系,绘制出指标因果关系图,并结合初始权重计算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引入
摘要:为协同开发水电(抽蓄),积极谋划煤电退役规模与时序、整合风光资源,保证系统稳定低碳过渡,以及探究电力系统转型(主要考虑水电发展与煤电发展)中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效益问题,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力系统转型方案为例,构建了详细考虑水库运行条件与机组运行特性的电力系统机组组合模型,依据地区发展规划制定基础退役、水电改造、煤电改造、增加抽蓄以及加速退役5种转型场景,结合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建立了经济、环
摘要:三维数据底板是流域数字化映射的成果,更是数字化场景构建、智慧化模拟迭代的基础。为厘清三维数据底板建设的技术逻辑,系统性地阐述了三维数据底板的定位、建设任务和技术路线图,重点对建设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融合、数据轻量处理、场景渲染发布、数据可视可算、数据共享共建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深入全面的论述,分析技术难点、解决路径和具体方法。基于以上研究,以浙江省曹娥江数字孪生流域为例,运用BIM+GIS等技术构
摘要:钱塘江流域洪涝台潮灾害频发,亟需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流域防洪统筹调度,提升水灾害防御决策能力。首先分析了平台总体设计思路,从基础信息设施、数字孪生平台、孪生场景3个维度重点分析数字孪生钱塘江流域建设方式。具体地,优化“天空地水”物联感知网,迭代提升水利信息网,从数据底板、模型平台、知识平台方面加强流域级数字孪生平台统筹构建;同时重点建设融合“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过程的水灾害防御孪生场
随着电动车的普及与发展,充电桩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为了实现充电桩的高效安全运行,充电桩智能检测系统应运而生。充电桩智能检测系统通过对充电桩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提供远程监控、故障预警、数据分析等功能。充电桩智能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旨在提高充电桩的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充电服务,推动电动车的发展。 由周志敏,纪爱华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一书主要从安装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建构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有其理论意义以及实践意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建构一直来源对于西方绿色思潮的引进和评介,在与中国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最终为生态文明建设搭建理论框架。因此,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建构要避免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生态文明思想,应该与社会主义的制度、新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同经济社会可持续共同发展。由王雨辰撰写的《生态文明
在科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发展,需要探索符合科技信息化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可以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和多元的教育环境。具体而言,应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和教育方式的创新。同时,还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营造一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档案工作已经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推进档案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需要探索和实践一系列科学的发展方法。首先,高校档案工作应向着规模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构建全面覆盖、高效便捷的档案管理与服务体系。其次,要深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数字化技术、数据挖掘等手段,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同时,还应加强档案工作的法制化建设,确保档案工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区域旅游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如何确保旅游规划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特别是在社区参与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强调对当地社区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尊重,这是实现旅游规划与社区和谐共生的关键。为了推动区域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求。社区的有效参与不仅可以增强居民对旅游资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促进旅游与社区文化的有机
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背景下,我国对农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农业企业主动履行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职责,加强农业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支出与收益的会计管理。目前,从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管理情况来看,仍然以单纯性的市场盈利统计、计算、核算、管理等居多,缺少农业环境会计体系建立与实施。《论农业领域环境会计的理念与实践》介绍了农业企业开展农业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的方法与实施策略,其中不乏有先进的观点。对
在信息化浪潮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发展之路。为此,需要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英语教学,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袁园撰写的《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农村创新创业的机会逐渐增多。国家对农村创新创业也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能够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吸引高素质人才留在农村,缓解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此外,通过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然而,由于农村创新创业的条件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