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强大研究手段,在实现干细胞体外增殖与分化、模拟器官内细胞间互作方式、重现来源脏器形态学特征与功能、优化精准药物筛选方案和建立罕见病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临床工作者和药物研发公司的广泛关注。目前已应用于包括肺、脑、肠在内的多种脏器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与转化医学研究。未来结合工程学、基因编辑等手段进行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个性化、大规
摘要:目的 探索通过显微注射及极性反转的方式建立高效模拟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新方法。方法 获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肺组织,提取呼吸道上皮细胞,建立类器官transwell培养模型。通过改进传统显微注射平台,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流感病毒PR8(GFP-PR8)定量注射入类器官内,观察类器官形态变化及紧密连接蛋白、微管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特点。通过悬浮培养的方法诱导极性内向反转为极性外向(
摘要:目的 通过气道类器官培养研究哮喘中肝激酶B1(Lkb1)调控上皮再生的机制。方法 取Lkb1f/f(对照组,10只)和Scgb1a1CreER;Lkb1f/f小鼠(Lkb1敲除组,9只),采用雾化吸入鸡卵清蛋白(OVA)的方法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统计BALF中炎性细胞数量,肺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比较钙激活氯离子通道蛋白3(CLCA3)阳性细胞数量。通
摘要:目的 建立体外小肠类器官培养体系,探讨脂多糖(LPS)对小肠类器官生长和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体外无菌分离并收集C57BL/6小鼠小肠隐窝细胞团,使用类器官基质胶进行包埋,并在完全培养基的支撑下,培养形成具有小肠上皮样结构的立体多叶结构的小肠类器官。小肠类器官培养5~7 d或类器官中央区域变黑时传代,传代后3 d将小肠类器官随机分为不同质量浓度LPS组(0、150、175、200、225
摘要:目的 建立微乳头型肺腺癌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并开展靶向药物的筛选。方法 自确诊为微乳头型肺腺癌患者手术组织样本中提取和培养原代肺癌类器官,动态观察和记录肺癌类器官生长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比较肺癌类器官与亲本组织间肿瘤细胞形态及蛋白表达特征;实时荧光定量聚核酶链反应检测肺癌亲本组织和类器官中基因突变情况;基于基因检测结果挑选靶向药物并验证其体外抑瘤效果。结果 成功从微
摘要:类器官是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体外三维培养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组织类似物,与对应的器官具有高度相似的组织特性和生理功能。肿瘤类器官能够很好地保留癌症患者体内肿瘤的组织学和突变特征,在构建肿瘤类器官样本库、重建肿瘤微环境、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药物筛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因素限制了肿瘤类器官的进一步发展。综述类器官技术在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中的应用
摘要:类器官是高度保留其来源组织器官特性的体外3D组织培养物,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类器官可以作为研究疾病的体外模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为遗传性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文将围绕类器官技术在儿童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着重介绍其在模拟疾病模型、矫正遗传缺陷、个性化治疗方面的优势及潜在的发展前景,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类器官;芯片分析技术;遗传性疾
摘要:脑类器官是一种由胚胎干细胞(ESCs)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诱导产生的三维神经培养物,能够模拟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随着脑类器官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并与器官移植、基因编辑和类器官芯片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功能性血管结构和神经回路等复杂脑组织结构,为研究人类大脑发育和疾病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就脑类器官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在脑卒中建模和移植治疗中的
摘要:目的 体外构建高糖诱导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代谢记忆”细胞模型,探究“代谢记忆”对HT-22细胞凋亡和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方法 以高糖培养基(葡萄糖浓度为55 mmol/L)和常规糖培养基(葡萄糖浓度为25 mmol/L)培养HT-22细胞,分为常糖组(NG 4、6、8组,25 mmol/L葡萄糖分别培养4、6、8 d),高糖组(HG 4、6、8组,高糖培养4、6、8 d),代谢记忆组(
摘要:目的 探究新型多肽AMPP2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小鼠系膜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体外用TGF-β1(10 μg/L)及AMPP2(10 ng/L)干预系膜细胞,分为Control组、AMPP2组、TGF-β1组及TGF-β1+AMPP2组。CCK-8法检测各组系膜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CDK-6、细
摘要:目的 研究天然产物大黄素是否能够影响HpG2肝癌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水平,进而加速肝癌细胞焦亡和凋亡,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大黄素对HpG2细胞活力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中肝癌患者组蛋白乙酰化相关基因表达情况,验证候选基因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2A(KAT2A)与细胞凋亡通路的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HepG2细胞与L02细胞KAT
摘要:目的 探究通过奥曲肽(OCT)修饰的壳聚糖(CS)miR-155分子信标(miR-155-MB)纳米(CS-miR-155-MB-OCT)识别miR155并成像肺癌细胞用于肺癌早期诊断。方法 通过尾静脉注射A549肺癌细胞建立肺移植瘤裸鼠模型;通过鼻腔滴入Cre腺病毒,分别在滴入腺病毒后的4、6、8、12周处死小鼠建立LSL K-ras G12D转基因小鼠肺部的非典型增生、腺瘤、原位癌、肺
摘要:目的 探索长时程亚低温(MHT)治疗颅脑创伤(TBI)大鼠的最佳持续时间,并观察其对颅内压(ICP)变化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治疗(NT)组、MHT4 h组、MHT24 h组和MHT48 h组,每组12只。制备大鼠TBI模型并植入ICP监测探头。造模完成后NT组给予常温(37 ℃)维持,其余组分别给予低温(33.0±1.0)℃治疗4 h
摘要:目的 探讨丹酚酸B(Sal B)是否可通过调节糖原合成酶激酶-3β/β-连环蛋白(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TSD组、Sal B低剂量组(10 mg/kg)、Sal B高剂量组(20 mg/kg)和GSK-3β抑制剂组(30 mg/kg CHIR-99021),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
摘要:由于纵隔解剖位置复杂,重要脏器较多,纵隔肿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相比传统局部治疗,气道内超声引导纵隔肿瘤激光多点消融具有较多优势,包括消融范围及效果可实时监控、避免损伤正常组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等。该文阐述了气管内超声引导纵隔肿瘤激光多点消融的操作流程。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支气管镜;纵隔肿瘤;气道内超声引导激光消融 中图分类号:R56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
摘要:全身使用有效抗霉菌药物是治疗肺部霉菌病的基础治疗方法,同时,经过内镜注药是气管、支气管和肺部霉菌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相比内镜注药,导向注药套管经鼻悬吊留置伴或不伴锚定治疗肺部霉菌病具有较多优势,包括可接驳注射泵持续缓慢地注入药物,可避免反复进行呼吸内镜等。该文介绍了导向注药套管经鼻悬吊留置伴或不伴锚定治疗肺部霉菌病的操作流程。 关键词:支气管镜;肺疾病,真菌性;导向注药套管经鼻悬吊
摘要:目的 探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对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的497例胎龄<34周早产儿及孕母资料。根据胎盘病理是否诊断为HCA分为HCA组(257例)及对照组(240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进行1︰1匹配,将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胎膜早破、产前糖皮质激素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多个外泌体微小RNA(miRNA)表达水平构建子痫前期(PE)风险模型的可行性,并验证其对PE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12月建档且孕周≤20周的孕妇1 037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后收集所有患者首次建档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通过qRT-PCR分析所有样本中外泌体miRNA表达情况(包括miR-155-5p、miR-215-5p、miR-203a-3p
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营养风险与髋部骨折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关系。方法 选取因摔伤或扭伤导致单侧髋部骨折择期行外科手术患者379例,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VTE分为非VTE组(246例)和VTE组(133例),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和麻醉记录、营养风险相关指标和炎症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手术期VTE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独立因素的鉴别能
摘要:目的 观察盐酸小檗碱片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纳入UC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给予常规治疗+复方谷氨酰胺,试验组5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小檗碱片,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的疗效、改良Mayo评分、肠黏膜屏障功能、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白细胞介素(IL)-17、IL-6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
摘要:随着临床、基础医学和代谢组学的发展,肠道菌群已成为研究热点并用于部分肠道疾病的诊疗。乳酸杆菌可产生并调控多种肠道代谢产物,参与脂质代谢、血栓形成、炎症及氧化应激,甚至铁死亡等,可能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就乳酸杆菌调控代谢、参与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AM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乳杆菌属;急性心肌梗死;胃肠道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