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至今,已十年有余。十年多来,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基本含义就是国有经济布局要适度。布局过窄,不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布局过宽,则可能挤压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进而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必须坚持国有资本有进有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央地财政体制是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交汇点,事关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应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带动税收制度改革、预算制度改革,也可牵引行政体制、全国统一市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二元体制、区域协调等其他领域改革。我国财政体制的复杂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财政体制嵌入国家治理结构之中,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亟待新一轮改
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存在结构不合理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金融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共同系统性谋划和落实未来一段时间的改革任务,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一、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宏观审慎调控框架 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建设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央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职责不仅包括货币发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出发,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作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日趋严峻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重要举措。为此,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面向未来,要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一、民营经济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反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关键变量,也是重庆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以来,重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关于“扎实做好深化改革工作”的重要指示,切实发挥党建统领改革作用,以数字重庆建设引领撬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
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正掀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新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整体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数字化变革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引擎 传统社会的各领域自成体系,部门、行业、地区之间联动不够,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林立导致信息碎片化。数字化打破
摘 要: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相关研究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人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存在误区。例如,将传统产业排除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之外;否认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混淆生产力进步与新质生产力形成边界。在澄清上述误区的基础上,从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市场条件、产业基础四个方面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形成新质生产力,应从如下方面着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区域之间异质性强,区域发展差异大,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创新中心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提高战略取向一致性,促进不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不断将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转化
摘 要:将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分析法相结合,系统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如何影响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发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对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对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在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相对更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大于其他地区;科研水平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对数
摘 要:数字技术是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引擎,为持续释放消费红利和促进消费领域节能降碳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产品生产低碳化、物流运输低碳化、能源资源使用低碳化赋能供给侧低碳转型;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推动公众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形成、强化消费降碳感知等促进需求侧低碳转型。同时,数字技术通过促进市场交易过程低碳化,助力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有效实施,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机耦合和协同降碳。然而,
摘 要:扩内需促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内需是国民经济总需求的主体,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必须把扩大内需摆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消费在扩内需促升级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高端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强,高端消费成为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维度。疫情暴发后,中国居民境外购物活动大幅减少,使得更多的高端
摘 要:基于协同理论的分析框架,在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关系协同、地位协同和圈层协同的视角对城市群人口协同发展与国家中心城市效能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竞合力、主导力和聚合力共同构成城市群人口高效协同的三维支撑体系。非中心城市的竞合力是城市群提升人口潜力的关键。尽管国家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人口系统从旧结构向新结构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京津冀、
摘 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应把握好高质量国土空间体系的构成内容,将新型城镇化、区域创新和区域可持续开发作为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体系的强大动力。其构建思路如下:以数字化赋能区域经济布局优化,通过区域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要素资源合理分配,培育空间增长极驱动高质量发展,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摘 要:采用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数字经济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推演出数字经济对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该模型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改变城市创新差距,重塑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利用2005—2022年我国23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时间和区域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有助于缩小外围城市与对应中心城市的经济差距。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城市创新差距,从而有利于缩小中心-外围
摘 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县域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镇,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县域富民产业是能在长期内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其在空间维度、组织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县域富民产业在产业发展端通过凝聚竞争优势提高产业效益;在农民参与端通过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和共享资产收益,促进农民共同富
摘 要: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实践形式,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与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高度契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主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具体路径,助力推动农民共同富裕。面对集体经营性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集体补助性收入仍然较低、地区间集体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组织运行和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亟待加强等现存问题,对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