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强化本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嵌入和提升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嵌入全球价值链进程中,中国制造业的成效比较明显,但作为制造业升级重要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则存在明显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并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受到数字技术、制度环境、对外开
摘 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是统筹广泛覆盖与合理差距的共同富裕,是统筹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共同富裕,是统筹短期调整与长期均衡的共同富裕,是统筹制度规范与综合治理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推动共同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和体系构建上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其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逻辑。进入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历史性成就
摘 要: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关系同步变革是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及相关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相关领域已形成诸多新质态。但是,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面临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传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乏力、传统产业要素提升机制尚不健全、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和组织结构路径依赖较深、传统产品“走出去”面临壁
摘 要: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农业效率、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基于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构建了“生产力—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分析框架,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采用可处理内生性的控制函数(CF)法,利用2006—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以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反映新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并用劳动生产率测度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检验适度规模经营对科技创新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规模经营对农业劳动
摘 要: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既有狭义上实现生态文明数字化、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实践创新诉求,又有广义上以新质生产力催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理论创新空间。随着文明数字化与文明生态化双重转型时代的到来,从文明形态演进视角探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生态文明生成逻辑,对于深入理解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和数字文明两种新文明形态融合的内涵,以及廓清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构成和实践路径具有
摘 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农户共同富裕指数,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共同富裕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促进农户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农户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农户数字素养、金融素养水平存在增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户共同富裕的中介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共同富
摘 要:新型都市工业作为一种产业新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都市空间产业表现。在总结提炼新型都市工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空间形态、产业行业形态、发展体系、微观运行主体、区域产业属性和区域产业治理方式六个方面阐述了其主要特征。围绕现阶段产城人融合发展态势,我国各级政府应以形成新型都市工业发展共识为基础,重构或调整多种利益关系,重新配置都市工业资源,加快数智化转型,充实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新
摘 要:以数字经贸规则为代表的新一轮制度型开放,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两链”)融合存在“双重锁定”,凸显以对标高标准数字经贸规则为核心促进“两链”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两链”融合存在的产业链低端嵌入、创新链低效转化、“两链”环流信息梗阻和“两链”耦合低质衔接问题,结合数字经贸高水平开放的新特征,从数字技术“创新反馈”机制、数据流通“网络联通”机制、
摘 要:随着多法人、多级次结构变得日益普遍,以及投资链条变得更加曲折和绵长,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和利益流动也变得十分隐晦、复杂。这就给公司治理带来了新挑战,不仅关联交易不易被界定和识别,而且事实上的控制权结构与名义上的资本结构不相符合,从而对问责机制和合规管理造成潜在破坏,容易滋生贪腐、洗钱、不法资金转移等犯罪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和平台已经意识到这些挑战的严峻性,包括中国
摘 要:平台化转型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不仅有利于企业应对因不当监管、隐私泄露等问题而招致的质疑,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从企业内部来看,履责主体包括企业全体成员,基于“社会责任意识塑造—社会责任实践—社会责任意识再造”的逻辑,形成上下联动、持续迭代、螺旋上升的发展路径。其中,在自上而下的社会责任意识塑造阶段,意识的传递会经历从高管到团队再到员工的过程;在自下而上的
摘 要:基于2019—2021年中国258个地级市数据,运用NCA和fsQCA混合方法,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视角对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效率的驱动路径进行系统阐释,并进一步识别沿海、内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效率的差异化路径。研究发现:单一的有为政府或有效市场变量均不是提高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效率的必要条件。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效率的驱动路径可归为四类,分别是政府助力下的市场主导型、市场主导下的技